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广东抓住“双转移”“省市共建”政策机遇 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
广东抓住“双转移”“省市共建”政策机遇 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
来源:广东省经贸委市场建设处、广东省茧丝办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7-29 | 阅读次数:824次
7月17日上午,省经贸委副主任蔡勇听取了省丝绸纺织集团总经理柯惠琪有关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思路及存在问题等情况的汇报,双方并就支持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进行了交流。省经贸委市场建设处(省茧丝办)杨城副处长、技术改造处史文良副处长,省丝纺集团总办、财务、经营、投资等部门及金丝达、泓泰、服装公司等二级子公司和品牌、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等参加了座谈。
柯惠琪总经理在汇报时指出,近年来省丝纺集团在省经贸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全省茧丝绸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07年,我省桑园面积达到80万亩,发放蚕种158万张,茧产量8.5万吨,占全国10%,居第5位;厂丝2000吨,丝织品895万米,大经编产品2106万米,印染及整理丝绸26330万米,仿丝麻类产品5亿米,服装1.33亿件。茧丝绸及相关产品出口20多亿美元,全省丝绸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额)138.3亿元,蚕桑产值约20亿元,带动了35万农户150多万农业人口脱贫致富。尽管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产业上、中游发展滞后,茧丝绸产量不能满足下游服装生产和出口需求;二是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高;三是蚕业基础仍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四是科研经费缺乏,品种更新换代及产业技术创新后劲不足,与我省经济发展领跑全国的态势不协调;五是受主要贸易市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制约,目前广东茧丝绸产业整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谈到我省茧丝绸产业的未来时,柯惠琪总经理介绍了我省茧丝绸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四四三”的远景目标——即建设四条蚕茧优势产业带(粤西、粤北、西江流、粤东产业带)、四个丝绸深加工生产基地(即以佛山市为主的丝绸制造基地;中山、江门市为主的纺丝绸制造基地;潮汕地区为主的丝绸时装制造基地;深圳、东莞、中山市为主的丝绸深加工制造基地)及三个研发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物流信息中心);以及去年以来重组广西、湖南两省丝绸公司和整合广新外贸集团轻纺控股公司的情况。为加快我省茧丝绸产业的发展,省丝绸纺织集团建议:充分发挥省茧丝办在全省行业发展的协调指导服务作用;大力支持建设茧丝绸深加工企业群;加大对茧丝绸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品牌建设力度;支持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的大型龙头企业。
蔡勇副主任听取了情况汇报后指出,茧丝绸产业是“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有着十分紧密的产业链、有着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渠道和载体;要充分认识茧丝绸产业的独特优势。要找准立足点,积极利用我省“双转移”与“省市共建”的政策机遇,立足做大做强省丝纺集团,进一步发挥其对全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系统的解决目前广东茧丝绸产业面临恶劣的国际大环境问题和长远协调发展问题。
在谈到具体的政策建议时,蔡主任指出:省丝绸纺织集团要紧紧把握我省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机会,在推进“双转移”中做强做大,要结合我委实施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工作安排,用好用活政策。有关“丝绸产业园区”的设想,可依托地市的产业布局,找准切入点,由省丝绸纺织集团提出规划,共同推动落实。有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委内各相关处室和茧丝办要做好协调、跟进工作,注重掌握项目实施的成效。省茧丝办要做好我省茧丝绸产业龙头企业认定的相关工作,为日后更好地做好行业的协调扶持和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