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助推广西蚕桑产业扶贫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7-12-07
| 阅读次数:602次
“家有三亩桑,脱贫致富奔小康。”蚕桑产业因其具有“短、平、快”的优势,逐渐成为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首选产业。近年来,广西各级有关部门把蚕桑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产业扶贫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通过争取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形成多方合力多渠道融合推进的蚕桑产业扶贫良好氛围。
积极引导加大投入。政府部门通过引导发改、金融、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专项资金向蚕桑产业项目倾斜,强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蚕桑产业形成生产力,助力增收脱贫。据初步统计,2017年广西贫困县蚕桑产业投入资金超3亿元,其中向贫困户捐赠生产资料物资折合约3000万元。 项目示范辐射发展。农业部门以蚕桑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让广大贫困户看有样板、学有示范。如百色靖西市底南坡乡底定村通过石漠化地区桑树生态治理修复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全村257户贫困户962人种植桑树4300亩,目前养蚕人均收入近7000元,已经实现整村脱贫致富。底定村依靠种桑养蚕成为远近闻名致富典型,有效辐射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种桑养蚕。
技术培训帮扶到位。蚕桑产业扶贫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蚕业技术部门通过加大优良蚕桑品种、桑树密植丰产栽培、节本高效叠框式小蚕共育、省力高效大蚕地面育和优质高效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推广培训及帮扶指导,提高贫困农户生产技能和种养水平。整合自治区、市、县、乡蚕桑专家和贫困村蚕桑科技特派员400多人,成立了蚕桑科技专家服务队,实现四级上下联动,打通生产技术“最后一公里”,及时有效解决农户生产难题。2017年全区40多个贫困县共开展各类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超过1200期,培训贫困户102475人,发放技术资料10万多份。
模范带动效果显著。扶贫工作除了政府部门,也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十九大代表、柳城县冲脉镇桑蚕协会会长韦美芬就是很好的诠释。韦美芬早年通过种桑养蚕发家致富,她被誉为冲脉镇“养蚕女状元”。但是致富不忘乡亲,她以实际行动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每年都有宜州、罗城以及周边乡镇的贫困蚕农前来参观学习,她接待参观农户超过500多人次。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两年以来,韦美芬给贫困养蚕户赊销蚕种、蚕药累计达100多万元,带动帮扶贫困农户18000多人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致富。
俗话说,“一年养蚕摘穷帽,两年脱贫拔穷根,三年致富奔小康”。广西通过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蚕桑产业扶贫工作,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成为现实。目前,广西54个贫困县中发展种桑养蚕的有44个县,其中有35个为石漠化贫困县,主要分布在河池、百色、柳州、来宾等市。2017年全区贫困县桑园面积达158万亩,约占全区50%;预计全年全区贫困县蚕茧产量超15万吨,约占全区40%;全区鲜茧均价超过46元/公斤,贫困地区售茧收入超过70亿元,养蚕户人均养蚕收入约3640元。部分贫困户仅靠发展蚕桑生产当年基本实现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