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的中坝萝卜,早上8时从村里出发,72小时后,抵达内蒙古满洲里。次日,出现在俄罗斯的超市,走上俄罗斯人的餐桌……这是中坝萝卜搭上农业供给侧改革“快车”销往国际市场的新速度。
近年来,蓬安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坚持农村经济庄园化、农业产品有机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利益联接合作化、农业经营专业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资源要素、促进三产融合、努力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 建国家农业公园
11月27日,暖阳高照。蓬安县新园乡油坊坝村老党员尹正高脚穿胶鞋、手拿镰刀,正和几名村民在桑田里除草去杂。身旁,绿油油的桑树长势喜人。
“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零碎的耕地和撂荒地,如今路网、水系四通八达,大片大片的桑树像一片绿海,望不到边。”尹正高说,“桑海”一天天变大,一天天变美,“我们看到了无限‘钱景’。”
“目前,已栽植叶桑、蛋白桑、果桑万余亩。”该村第一书记杨常春介绍,正连片发展的“蜀北桑海”,是蓬安县脱贫攻坚“万千百十”产业发展工程中5个“万字号”农业产业项目之一,也是全省首个集桑树规模化种植、蚕桑综合加工、循环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开发综合示范区。其核心区位于新园乡油坊坝村,辐射邻近的面坊垭村、渔房村以及利溪镇挖龙坳村、量金头村和龙蚕镇金家沟村、冯家坡村,带动137户贫困群众脱贫。
记者在现场看到,万亩桑树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数十名村民正在采摘桑叶为茶厂提供原材料。位于腹心地带的蚕桑文化博览馆、嫘祖广场、桑博园、生态停车场已基本建成,相关配套及沿途美化提升工程正加快推进。
桑园外,一条崭新的沥青路,一头连接位于该县碧溪乡的麦伦产业园,一头连通南大梁高速公路利溪出口的花好月圆动物园,路的两旁以红心蜜柚为行道树,与行间的格桑花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产村相融的生态田园美景。
蓬安县农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蓬安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县委提出了加快实施“1135”工程,培育“100亿元现代农业产业”的目标,围绕目标确立了“一园四带”农业产业布局,即加快建设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沿江柑橘蔬菜产业带、城郊观光农业产业带、平坝优质粮油产业带、山区草食牲畜和经济林果产业带,连线成片、整体推进,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在加快建设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园方面,以脱贫攻坚“万千百十”产业发展工程为统揽,按照“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实现大脱贫”的思路,启动实施了万亩花椒、万亩桑海、万亩有机稻等“五万工程”,着力构建流域化分布、区域化种植、全域化推进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目前,招引农业龙头企业8户,成立专业合作社16个,栽植花椒1.1万亩、桑树1.5万亩、优质粮油1万亩,种植优质柑橘和有机蔬菜1.3万亩、苗木花卉1.7万亩,建成了花好月圆动物园。新建村组道路30.8公里,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建成小微水利15处,打造美丽新村12个。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大美公园,生态田园,绿色家园’的形象定位和‘一轴’‘两翼’‘三带’‘四区’的空间布局,突出产业支撑,集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为一体,体现成果展示、交易平台、旅游观光、休闲康养、游乐体验、科教培训等功能,实现三产互动,多业共融,将蓬安农业公园打造成国家农业公园。”蓬安县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推进三产融合 打造生态庄园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