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栽桑养蚕圆了我回乡创业梦
 

栽桑养蚕圆了我回乡创业梦

来源:冕宁县蚕业家庭农场场主  |   作者:王大伟   |  发布日期: 2017-03-31   |  阅读次数:594次

我是冕宁县沙坝镇曙光村一组王大伟,是一名蚕桑家庭农场主,从事蚕桑养殖行业近两年时间了。两年来,州县蚕业部门在发展规划、资金投入、养殖技术及科学管理上都给予了我大力支持,让我从一个对蚕桑产业不了解、不认识的门外汉,发展到现在成为一心想做强做大这项产业的农场主,我真诚地感谢您们,是您们给我了回乡创业的支持和鼓励,是您们坚定了我从事栽桑养蚕、发展家庭农场的信心和决心。 2008年,我大学毕业,先后在成都从事机电销售两年,在西昌等地做工程施工五年,经过几年的闯荡仍然没有较大的作为,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想做而又能做好的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蚕桑生产是沙坝地区的家庭传统产业,沙坝镇也是凉山州蚕桑生产基地乡镇,有较好的区域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栽桑养蚕;蚕茧不愁销路,价格比较稳定,行情不好时,龙头企业执行保护价收购,蚕农收入稳定,利益有保障。我便谋划了从事栽桑养蚕,发展蚕桑产业的念头。发展蚕桑釆用常规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很难有大突破、大收益,要做就做高产、高效蚕业,要养就不当普通养蚕人。好想法赶上了好机遇,2015年,恰逢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落户冕宁,并在沙坝镇实施,蚕业部门和蚕业公司正在搞宣传发动,对土地流转、桑园建设、养蚕设施等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机遇不能错过,希望就在眼前。于是,我把回乡创业从事栽桑养蚕的想法和家里人商量,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坚定了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2015年,我以每亩每年650斤大米市值作为承包费流转了土地268亩,5月初按“6215”的栽培模式全部栽上了桑树,经过精心管护,到2016年3月嫁接桑树60%以上。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桑树,我看到了希望,憧憬着未来。今年将未嫁接的桑树全部接完,就可实现全部投产。在建桑园的同时,我还添置了翻耕桑园用的旋耕机、运输桑叶用的电动三轮车等机械化工具,新建了150平方米标准化小蚕供育室,3000平方米标准化大蚕房,搭建了7200平方米省力化蚕台,购置了蚕盒、纸板方格簇、补湿器、切桑机、电动喷粉器等省力化养蚕用具,桑园有了、蚕房有了、设施设备配套了,农场开始起步了。 回想当初我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时,一些农户对我还持怀疑态度,不相信我能把桑园管好、把蚕养好、更不相信我能在农村呆得住。正是这些鞭策和动力,我决心用行动来证明自已,用效益和喜悦来激励自已。经过近两年的辛勤劳作和艰苦努力,现在我的农场已逐步走上了正轨,桑树管护到位、长势喜人,养蚕科学规范、省工省力,桑园套种多样、销路不存问题,村民就近打工,挣钱管家两不误。两年来,附近一些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和年龄偏大的老人都到我的农场务工,平均每人每天能挣到50元钱,一方面解决了这部分村民离开土地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另一方面在家照顾了家人。现在农场务工的村民达到30多人,随着桑园规模的扩大和养蚕数量的增加,务工人数也会不断增多,农场在当地示范带动、科技引领的作用也会不断增强。 农场自建设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79.84万元,主要用于土地流转、桑园建设、蚕房修建和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其中40.8%的资金,共73.5万元属蚕桑项目和县蚕业公司扶持资金,对农场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农场依托企业发展,企业依托农场生存,相互促进,共同前行。 2016年,新建桑园投产的不多,一方面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春夏两季只养树不养蚕;另一方面从正秋开始能采叶的尽量采叶养蚕,正晚秋两季养蚕26张,收入4.4万元。桑园内套种土豆、大葱、萝卜、白瓜等矮杆作物104亩,套种收入52.8万元,加上养蚕总收入达到57.2万元。新建桑园投产初期,能收到这么好的效益,我感到十分满意,增加了依托蚕桑产业圆我回乡创业梦的信心。 今年,我将引入新的管理和激励机制,采取计件与产量挂钩、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办法加强农场管理,依托新技术、新方法、新机械和新模式来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产量和效益大提升。全年计划养蚕260张,产茧12500公斤,售茧收入达到46万元以上。利用桑园套种土豆、洋葱、魔芋、大葱等作物,力争套种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全年总收入朝100万元奋斗,通过2到3年的努力,力争总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成为冕宁乃至全州收入最多、管理最好的蚕业家庭农场,并依托农场,带动附近村名走上致富奔康路。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