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随着过磅员在记录本上写下的一个数字,蚕农任学春今年秋季的养蚕收入,就成了一个定数。这个数字,对任学春来说,虽然在意料之中,但是又有点五味杂陈。
买种
52岁的任学春,家住江苏徐州铜山区棠张镇夏湖村马庄,是该镇3000多家养蚕户之一。从没有分包土地的时候开始,任学春就为生产队养蚕,至今已经30多年,有着丰富的养蚕经验。现在,任学春在自己承包的地里,栽了3亩桑树。养蚕,就是他每年的主要收入。
今年9月15日,任学春从销售商那里买了6张蚕种,蚕卵密布在纸上,每张约有25000个。这150000个蚕卵,买到手后,经过三天左右,蚁蚕就出来了,喂养20多天后,它们就要吐丝结茧。
喂食
期间,任学春夫妇每天都在撸桑叶、撒桑叶中循环,既担心天热,又担心天凉;既担心下雨,也担心干旱。就像呵护刚刚出生的婴儿,不敢丝毫掉以轻心。按照任学春的介绍,养蚕按“眠”算,每一眠是3天,蚕宝宝每3天就变一个样,食量也是每3天就翻倍增长。所以,他的工作量也是成倍地增长。
10月1日,国庆节,虽然下着雨,他和妻子还是在凌晨4点就起床了,去地里撸桑叶,一下子撸了10袋桑叶,每袋约40公斤。10点多,从地里回到家浑身湿淋淋的两口子,虽然很饿,但是来不及吃早饭,赶紧卸下桑叶,给每个布满蚕宝宝的架子分撒。半小时后,所有放蚕的架子上,都被桑叶覆盖成绿色,两口子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此时,妻子去做早饭,任学春在满屋的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中,点燃一支烟,脸上露出笑眯眯的表情。
呵护
按常规,每亩地桑树产的桑叶能够两张蚕吃的,没开始喂蚕之前,主要精力在桑树上,施肥,剪枝。功夫和成本不到,桑叶就会少、小、薄,反之,多、大、厚。任学春家的桑树长得好,有的养蚕户桑叶不够喂,就会向他讨要。
在棠张及周边,养蚕的农户很多。因为养蚕需要技术和经验,蚕宝宝需要精心呵护,稍有不慎,就会有蚕生病。所以,各家的养蚕收入各不相同。总体来说,还是比种粮食划算。
养蚕最关键的,是不能让蚕宝宝接触病菌。
蚕宝宝入住之前,就要全面为房屋消毒,通风。蚕宝宝入住后,更要定期消毒。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平时要细心观察蚕宝宝吃桑叶的动作,看到反常,马上采取措施,实在不行就“忍痛割爱”,舍弃生病的蚕宝宝。
只有蚕宝宝的饭量每日剧增,养蚕人才能心花怒放。“早起晚睡,苦点累点,那算什么?农村人,习惯了!”任学春最典型的特征是眯着眼笑,憨厚、朴实。
收获
棠张的蚕农每年能养两季蚕:春季和秋季。
今年的春蚕,可能是受到“外灾”,养蚕户都受影响,收入几乎减半。秋蚕与春蚕相比,任学春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往年相比,还是不太理想。
“这3亩桑树地养蚕的收入,去掉成本,有四五千元,也算可以。其他时间我可以出去打工,再挣一些,一个闺女出嫁了,两口子消费不多,这些收入,也能过得去。”任学春的脸上又浮现他特有的笑容。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