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规模养蚕大户面临的主要问题
来源:海宁市蚕桑站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6-22
| 阅读次数:905次
袁花镇双丰村查培祥2002年开始承包土地从事规模种桑养蚕,现有桑园45亩,年饲养蚕种居全市之首。今年春蚕饲养60张,与上年持平,总产蚕茧2.34吨,茧款收入4.53万元,扣除物化成本,净利约1.2万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根据目前茧价和当地工业发展情况,维持经营困难重重。
1、雇工困难:蚕桑属劳动密集型产业,5龄期需大量劳力采叶、给桑,且劳动强度较大。由于袁花镇个私企业比较发达,劳动力大量向务工转移,加上养蚕雇工时间短,所以劳力矛盾突出。虽然为了避开面上5龄期大忙季节,采取分批饲养,前批50张提前5天收蚁,后批10张与面上同时收蚁,但还是雇不到临工。去年最多时雇工17人,今年即使提高了临工工资,但也只雇到12人。从而不仅造成饲养过程中管理技术难以到位,而且到采茧适期无人采茧,导致蛆孔茧增多,产茧量和茧价降低。
2、设施不足:该户现有养蚕大棚1770平方米,除了部分用于贮桑、存放物品和一些大棚年久失修不能养蚕外,真正用于养蚕的面积难以满足60张蚕种的需要。虽然临时借用毗邻的猪粪收集处理中心空闲的设施养蚕,但仍达不到地蚕育和蚕台育蚕座面积的要求,只能高密度饲养,造成食桑不足,蚕体偏小,张产偏低。且在目前茧丝绸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不可能继续投资新建或改造养蚕设施。
3、效益偏低:种桑养蚕风险大、劳力投入多,加上茧价持续下跌,使蚕桑与常规种植业相比,已无优势可言。据2007年全市9个镇35户蚕农调查,如按每工40元计算,每饲养1张蚕种亏损54.30元。虽然该户通过规模经营尚未到亏损的地步,但经济效益明显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