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丝绸如何再次成为中国“文化符号”
 

丝绸如何再次成为中国“文化符号”

来源:姑苏晚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5-20   |  阅读次数:637次

昨天下午,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幕论坛“丝绸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市场”在苏州凯悦酒店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丝绸艺术发展前景,讨论丝绸艺术品如何回归,再次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

    艺术展策展人LINDA、留英学者季涛、艺术家梁绍基、高级工程师李世超……昨天的论坛可谓专家、学者齐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或研究丝绸技艺、或从事纺织品展览设计、或参与丝绸艺术品拍卖、或举办了国际性丝绸艺术大展,他们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丝绸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市场”,展开深入地讨论与分析。

    从全国闻名的“江南三织造”谈起,到当下火遍国际的丝绸服装,再到并不繁荣甚至有点失落的丝绸艺术品市场,专家们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探讨高超、精湛的丝绸技艺如何推动丝绸艺术的发展,让丝绸文化如何能“立体起来”。所谓立体发展,苏州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商大民说,丝绸发展要跳出丝绸本身,就比如这次论坛,请来多方面的专家,就是要助推丝绸的跨界发展,尤其是让丝绸人能够拓宽思维、打破桎梏。丝绸文化在苏州的历史沉淀毋庸置疑,但这样的深厚的积淀也会给丝绸人带来包袱,那就是形成固有的发展思维,而当下必须要打破这种局限。商大民认为,非遗保护与发展创新应该是并行的,保护不可少,创新必须有。就像当下的缂丝、宋锦,创新举措让它们名扬国际。原汁原味的东西可以保存,但是还要更加创新,走到“更潮流、更前沿的国际舞台上去。”另外一个,不能脱离群众,也就是大众使用者,要跟百姓、跟生活相结合,不结合生活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但同时也可以寻找高端路线,开启艺术品发展之路,这是可以共存的,也是丝绸的立体化发展之路。”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