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重走南方丝绸之路(10)——川北盖碗茶 飘香南丝路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10)——川北盖碗茶 飘香南丝路

来源:世界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5-05   |  阅读次数:657次

 南方丝绸之路一路逶迤经大理至保山后,面临最艰难的横断山脉险阻。在当地人眼里,进入这里的南方丝绸之路分别叫“永昌古道”、“博南道”。从这里再向前,即分为北、中、南3条线。3条线均要穿越澜沧江、怒江,同时翻越高黎贡山。

  4月27日上午,“丝路寻踪 源点南充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大型行进式报道采访组来到云南保山。

    青石板路留有马蹄印板桥古镇

  当地永平县现存有一段古道。据史载,该古道形成于战国中期。自先秦以来,这里就是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路从保山蜿蜒前行,在板桥古镇留下了一段老街。

  板桥古镇, 是南方丝绸之路过兰津古渡进永昌(今保山)的第二个古渡———梅花古渡,为古道上一个重要驿站。东汉时期,两岸梅花盛开,河水环流,来往行人都要靠“竹索或木舟摆渡”,故得名“梅花古渡”。据《板桥镇志》记载,板桥自西汉以来就形成集市, 明代徐霞客游保山时,将其称为“保桥孔道”“板桥街”。板桥古镇上至今保留着诸多历史文化遗迹。

  当天中午,采访组来到板桥老街。800多米长的街道上, 依旧残存着南丝路繁华。路面中央镶嵌着一长排青石板,两边的碎石路面已被南来北往的商客踩得光滑而坚硬。“中间的青石板专供负重的马踩,以免马蹄被两侧不平的碎石损伤。”当地人介绍,当地产的一种青石,风化十分迟缓,用来铺路很经踩踏。当年马帮经过时,在青石板路上留下的一串串马蹄的印迹,则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南丝路上的川北盖碗茶百年老店

  板桥老街一侧,有一挂有“板桥百年老茶馆”牌子的茶馆。茶馆门口左边设有柜台, 右侧有一口石板砌成的长方形水缸,水缸上面搭有半截木板,上面放着茶壶、茶碗等器具。仔细一瞧,茶碗十分眼熟———与川北一带的盖碗一模一样。茶馆里面分布有3间茶室,虽然光线不是很好,但依旧有茶客落座。

  “这是我娘家的老房子, 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茶馆的经营者是59岁的万文凤。万文凤说,当年马帮兴盛时,每到下午,从缅甸和从昆明、大理下来的马帮都会在板桥卸货、休息,这里也是物资装运到保山城的中转场所。

  马铃、 马笼头……板桥老街335号店铺前,货摊上的这些玩意儿,让人有种隔世的感觉。店家介绍,如今这里虽然早已没了马帮经过,但他们依旧难以摆脱传统的经营业务。老街尽头转拐处,有一对母女在卖凉面,与当地食文化相去甚远。“我们在此摆摊30年,听家里老人讲,家里的凉面制作手艺是从川北传来的。” 这对母女说。

  这里为何有类似川北的盖碗茶,又是何时何人传入?万文凤也说不清楚。透过茶馆的茶具,让人产生诸多联想。

    诸葛亮带水稻入保山汉庄城址

  保山市郊, 有一处十分平坦的庄稼地,穿越这块庄稼地的乡道路边,立有两块分别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 共同指向“汉庄城址”。

  1987年12月, 这里出土大量五铢钱、朱雀纹、卷云纹瓦、简瓦等。始建于东汉的诸葛营遗址,因此露脸。专家进一步考证发现,这里不仅有城埂、护城河、还有洗马湖遗址。城址南边的诸葛堰,眼下已开拓成一大的水库。当地人介绍,这里就是当年诸葛大军的洗马池。后来,战争远去,当地人开始了水稻种植。后人研究发现,当地先民们当年种植的水稻,就是随诸葛亮南征带入的。当地大面积的水田用水,就是诸葛堰放出的。

  “我们这里的先民,其实就是从四川、江西、湖南一带迁徙而来的。”与采访组接洽的《保山日报》摄影记者范南丹说,汉庄城址是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一处汉代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和了解云南地区古代文明状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以及中外交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南丝路从此畅通无阻哀牢归汉

  保山博物馆史料显示, 保山历史上为哀牢国, 也是当年西南夷4个最强国之一。其地盘包括保山、老挝、越南。东汉时的公元169年, 当地发生一起影响历史的重大事件,即“哀牢归汉”。其时,哀牢国国王柳貌率77个部落归顺汉室。

  “‘哀牢归汉’奠定了我国大西南的疆域基础,使南方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促进了边地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保山博物馆资深讲解员张瑛说, 西汉时保山为金鸡不韦县城,也是秦相吕不韦的家乡。保山的永平县历史上为博南县,《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对此亦有记载。通过当地的南丝路之所以被当地人称博南道,应该与此相关。

  保山境内的澜沧江上, 有一座永昌桥,桥边有一尊距今600年的石刻,石刻为纪念杨慎而立。 出生于四川新都的杨慎,又名杨升庵,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杨慎定居保山后, 与徐霞客曾为邻居。在保山期间,杨慎衣食无忧,成天饮酒吟诗,为当地汉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南丝路天堑变通途龙江大桥

  2004年,保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大通道建设,重振古道雄风。“目前,杭(州)瑞(丽)高速公路已贯通,铁路正在争取中。”《保山日报》编辑部负责人王总解释:大通道即高速公路和铁路,古道即南丝路和茶马古道。

  采访组抵达保山前几天,与腾冲相连的龙江大桥贯通。龙江大桥是喜马拉雅山系横断山脉上的一个奇迹,采用重力式锚碇构造, 桥面宽33.5米, 总长2.470千米, 桥面距谷底高度280米,规模为世界同类桥梁之最,被称为“亚洲第一桥”。

  “龙江大桥一头连着高黎贡山,一头连着极边腾冲,一带一路,直通缅甸。”当地人介绍,龙江系盈江的一条支流。历史上,龙江系南丝路必经之路,曾架有多座桥梁。正是这些桥梁,让当年的马帮得以顺利通过龙江天堑,让南丝路在脚下顺利延伸。

  “当年南丝路上经过的大量丝绸产品,无疑有众多的‘南充造’。从这个意义上讲,称南充为丝路源点亦有道理。”范南丹说,当地史学界认为,南方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通商贸易通道, 更重要的,它还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之路。

    《保山日报》记者范南丹:行走在古道上的记录者。


    丝路·人物

  范南丹是《保山日报》 的摄影记者。2015年10月,范南丹独自踏上“边地行走———探索失落的南方丝绸古道”采访征程。正是范南丹的此举,一个与南丝路相关的国家项目已落户保山。

  “今年准备走省内(云南)段,下一步,计划走出国门,走到缅甸的密支那。”范南丹介绍, 去年他主要行走在南丝路川境段的古道上,一路走过可谓几多艰难险阻。范南丹到广汉三星堆考察采访时,即被大量出土文物震惊。当地出土的象牙、海贝、贝币,均与南丝路相关,现有研究表明,它们都来自古印度。

  范南丹表示,探索结束后,他将以南方丝绸古道为主题,出版一本与南丝路历史文化相关的文史类大型画册。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