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重走南方丝绸之路(7)——以物易物 多用丝绸换白蜡 丝路贸易 离不开“南充造”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7)——以物易物 多用丝绸换白蜡 丝路贸易 离不开“南充造”
来源:世界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5-05 | 阅读次数:720次
攀枝花, 南方丝绸之路西线重要的节点,也是南丝路从四川进入云南唯一的渡口。昔日被人称为“不毛之地”,如今这里已成为攀西大裂谷上的一颗明珠。
4月23日下午,“丝路寻踪源点南充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大型行进式报道采访组抵达攀枝花。《攀枝花100问》 主编、攀枝花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张鸿春介绍,南方丝绸之路过西昌后,沿安宁河而下,经德昌、米易、会理后,过黎溪,渡过金沙江进入攀枝花市仁和区南部,后进入云南永仁。
拉鲊古渡 南充丝绸经此渡江入滇
历史上的攀枝花虽然被称为“不毛之地”,但由于地处川滇交界之地,因而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据史学家考证, 在公元140年的西汉时期,南丝古道从拉鲊入滇, 在大龙潭建木栅馆,在平地建伽毗馆。
拉鲊渡,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金沙江边的古渡口,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要津。站在拉鲊渡口,滚滚奔流的金沙江似乎在向人讲述着南方丝绸之路的繁华,也似在讲述当年南充丝绸是如何经这里进入云南的故事。
距这里10余公里,有一个叫格地的村落,因其保留有诸葛亮“可以栖迟”的题款,以及诸葛营等遗迹而出名。金沙江古称泸水。诸葛亮在其《前师表》中写道: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据史学家考证,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南征时,就是从这里渡江进入云南。
德昌“虫会” 南充客商用丝绸换白蜡
《攀枝花100问》主编、攀枝花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张鸿春介绍, 历史上以邛都(西昌)为中心的安宁河流域,居住着“邛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善于种植水稻。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邛人”与古蜀国及古滇国人往来密切,其邛杖远销身毒(印度)和大夏(阿富汗)。同时,将蜀布(丝绸)销往当地,从这一点分析,他们应该为南丝路上贸易交流的参与者。
据相关史料载,德昌县因历史上盛产白蜡,曾每年举行“虫会”。当地生长有一种白蜡虫, 幼虫期要分泌一种蜡质的物质,人们将其收集加工成蜡,用作照明等。
每年农历三月,当地都要举办“虫会”。所谓“虫会”,其实就是白蜡交易。来自各地包括南充的客商,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采购所需的白蜡,然后留下当地人所需的生活物资。而来自南充的客商所留多为丝绸。
南丝古道 曾经是“抗战生命线”
“当年日军攻陷缅甸后,南丝古道一度成为中国承接国际援助的唯一通道。”攀枝花市原文管所所长、著名文史专家刘胜利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攀枝花境仁和区平地镇与大龙潭乡之间的道路是连接西(昌)祥(云)公路的重要通道。由于系滇缅公路的北延线,按照盟军“史迪威公路有必要向东延伸至贵阳而直达重庆,向北经西昌、雅安直达成都,以支援中国西北和华北战场” 的要求, 开始整修。一时间,当地数十万民众参与修路。
这段起于拉鲊古渡,穿越大堡哨、迤沙拉道平地镇的公路,被当地人称“史迪威公路”。这段全长约50公里的公路,刚好与南方丝绸之路重叠。
这段公路上的迤沙拉,由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于2005年9月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专家观点 研究南丝路起点离不开南充
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钟少曦,曾参与了1992年川滇两省相关部门组织作家、艺术家“重走南方丝绸之路”活动,从成都出发抵达中缅边界。
“《华阳国志》载,周初,古南充所产丝织物,已经成为进奉周王朝的贡品。尔后开辟的南方丝绸之路,沿途交易蜀郡丝绸,离不开南充的产品。”钟少曦说,活动期间,不少专家学者聊起丝绸、聊起蜀郡、聊起南充,纷纷表示蜀郡产丝绸撑起了南方丝绸之路的交易“大厦”,而这中间南充功不可没。因为早在夏朝,禹王召集诸侯会盟时,巴人就持玉帛参加。古南充属巴国,盛产丝绸。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会成立,作为成员单位的14市州多次举行相关会议。“南充竟然不是成员单位,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刘胜利说,南充是“中国绸都”,丝绸历史悠久,研究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丝绸源点都离不开南充。他认为,丝绸源点南充的媒体重走南方丝绸之路意义重大。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