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重走南方丝绸之路(9)——触摸丽江丝路脉搏 茶马古道把南充丝绸销往拉萨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9)——触摸丽江丝路脉搏 茶马古道把南充丝绸销往拉萨
来源:世界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5-05 | 阅读次数:589次
丽江地区作为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过渡的云岭山脉的衔接地段,历来是云南和西藏、四川等地交流的重要关口,也是汉唐时代通往大理和拉萨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散地和重要交通枢纽。
4月24日上午,“丝路寻踪 源点南充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大型行进式报道采访组抵达丽江时,深刻感受到当地南丝路文化和马帮文化的交相辉映。
丝绸为凭 南充人沿古道迁至丽江
华坪,云南省丽江市所属县,与攀枝花市毗邻, 这里有一个号称“滇西北入川门户”的荣将镇,是滇西通往攀西地区的必经之地。
采访组途经荣将时, 在路边一家餐馆午餐。 没想到, 餐馆的杨姓女老板是南充人。据其介绍,当年她祖辈落难,一家三兄弟离家出走。 临行前, 老大拿出一块绸布,将其撕成三段,分给每人一段,并称以后兄弟仨以及后人相聚,以此绸为凭。当年,杨老板的祖辈,沿南方丝绸之路来到了荣将,并在这里安家落户。
“爷爷生前讲的这段往事, 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无奈的是,我们一家迁徙到这里已有4代, 但至今也未能与亲人相聚。”杨老板说, 她不知道祖辈具体是南充哪里人,她至今也未到过南充,但她知道南充盛产丝绸。
采访组从丽江束河古镇茶马古道博物馆的文字介绍中,印证了上述说法。该馆就南方丝绸之路的走向称:从西昌出发,经攀枝花、丽江、大理、保山、德宏,再经东南亚至印度。
茶马互市 南丝路借茶马古道延续
据当地史载, 通过丽江的茶马古道起于西双版纳,经思茅后过大理、丽江、迪庆至拉萨。其长度按今天的里程计算,约2800公里,如果按古时道路计算就更长了。
行走在丽江束河古镇, 当地的商家除了印有深深的纳西文化色彩外, 更多的且是茶马文化。唐代,当地出现马驮物资前往拉萨, 并逐渐兴起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贸易往来。上世纪中叶,在位于丽江的金沙江边出土的唐吐蕃碑上, 就刻有相关图案。唐代,当地就有马的来历和去“窝左”(拉萨)的买卖故事。这些图案与故事均与茶叶贸易相关。 据当地文史部门不完全统计, 历史上丽江至拉萨共设有80多家马站,走单边需要3个月时间,沿途横断山脉路险道艰。
茶马古道的繁华, 助推了当地骡马市场的兴旺。历史上,丽江一带农历三月、七月的骡马交易会, 吸引周边各民族群众参加,“茶马互市”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风景。
据当地文史界人士介绍,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在丽江借助茶马古道延续, 从而令茶马古道“借助”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活跃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茶马王”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传奇
束河古镇自古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保存完好的古集镇。在束河镇龙泉村仁里社,有一个茶马王故居纪念馆。
清雍正末年,当地王氏家族的一位先祖成了镇上最早的马帮,往返于束河到拉萨的川藏茶马古道上。 其后人王鉴继承祖业,组建了丽江地区规模最大的马帮,并带领马帮队伍常年来往于印度、锡金、尼泊尔等国。王鉴也正式有了川藏“茶马王”的名号,他还担任了云南驻西藏商会主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前后,王鉴筹资历时六年,在束河修建了现仍保存着的大院。
当地人介绍, 这位当年名噪滇藏川康茶马古道的“茶马王”,其二弟名叫王讳钧, 与朱德一同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其后,王讳钧参加北伐战死沙场。
在束河古镇野外山间, 采访组见到一段段若隐若现的古道。 透过古老的石桥、 残存的拴马桩……让人仿佛看到了古道上繁忙的马帮。1991年秋,专家在丽江考察古道时,仍有马帮的身影,他们牵着的马背上,驮着松茸、虫草、羊毛、牛羊皮等。
通过丽江境内的这条茶马古道, 史上没有记载。1990年7月至10月份, 有关专家步行此道考察后,才得出此系茶马古道的结论。次年出版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提出此观点,并在业界形成共识。
茶马古道 南充丝绸经此销往拉萨
如今的茶马古道上, 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马铃声已经远去,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印,见证了昔日马锅头们的辉煌。
清末民初之际, 丽江人在西藏拉萨开有20多家商号。这些商号经营的商品,均为生活必需品。 商号的名字也取得吉祥,如“永聚”、“永兴”、“日兴德”、“恒德和”等。
这些商号中有没有经营丝绸的呢?记者在束河古镇茶马古道博物馆找到答案。回答是肯定的。据该馆收集的史料显示, 清末时期, 在拉萨的丽江人所开的“铸记”、“茂强”、“丽丰号”、“鼎记” 等商号中,就经营有布匹。该博物馆一王姓讲解员解释,这里记载的布匹就是蜀布,也即丝绸织成的布匹。
“茶马古道并不全是茶叶和马匹,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绢、帛、银等。”在西昌、攀枝花两地文史专家看来,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商品流通与交易,应该是在沿途分段完成的。目前虽然无法考证, 丽江商人在拉萨商号销售的蜀布,具体是什么时间从何处运抵,但古时南充盛产丝绸,因此可以这样推断:在拉萨销售的蜀布应该有南充的丝绸。
专家观点
:
南丝路促进文化交流
地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经流的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两汉时属越郡,三国时属云南郡。到了南宋时为遂段县,此时,纳西族先民们迁徙于这里。到了元朝时,这里因依傍金沙江而取名丽江路。
清雍正元年, 这里发生一件重大事件, 即结束了木氏土司的世袭统治。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这里置丽江县。
束河古镇茶马古道博物馆载,纳西族与藏族历史上同属远古的氐羌人。令人不解的是,与丽江市区毗邻的束河镇, 百年前却问世了与纳西族、藏族习俗、工艺、文化截然不同的缝纫、搓麻、线、皮、榨油、蔑等工匠。
在束河古镇茶马古道博物馆,采访组发现近似川北一带使用的杆秤、地窝、纺车等。原来,明朝时期,当地木氏土司从江南聘请了一批工匠,他们定居中束河后,把中原一带先进的生产和技术传播于此, 并由此派生出诸多匠人。也有一说,称明朝时一批皮匠落难, 木氏土司得知后,将他们收留,并拜其为师,让他们传授技艺、培训当地百姓。当地后来名噪滇、川、藏交界一带的“皮匠村”因此问世。
去年, 大理州博物馆馆长苏金川撰文, 就南方丝绸之路对大理的影响认为, 南方丝绸之路至少有三方面的功能:商品贸易、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其实,这些影响对丽江来说也是如此。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