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重走南方丝绸之路(6)——张骞大夏发现蜀布或产自南充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6)——张骞大夏发现蜀布或产自南充
来源:世界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5-05 | 阅读次数:608次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司马相如出使邛都,打通灵关道后,西昌就设置郡县,开始采铜铸造铜币, 并开采铁矿和盐矿, 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集散中心。
4月22日,“丝路寻踪 源点南充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大型行进式报道采访组一行抵达西昌。 西昌市文管所原所长张正宁认为, 当年南方丝绸之路远销的丝绸产品,主要来自蜀郡, 南充作为蜀郡丝绸重镇, 提供大量丝绸产品远销欧亚无疑。
铸币遗址 见证南丝路之繁华
南方丝绸之路到了西昌后分为两条:一条通过西昌市马道镇,经盐源、过丽江、到大理;一条从马德镇出发后,经德昌到会理、渡过金沙江后抵达云南境内。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方丝绸之路沿途出土大量的贝币表明, 这一来自印度洋深处的贝壳,已经在丝路贸易中,扮演了货币交流媒介的角色, 从而将原始的以物易物形态大大改善。”西昌市文管所原所长张正宁, 被称为西昌考古第一人。他告诉记者,西昌为邛都故地,北联巴蜀,南通滇,是两汉时期巴蜀通往益州(今云南)及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重要商道———灵关道上的一大重镇及物资集散地和中转站。 西昌城南30公里的黄联镇东坪村汉代冶铜铸币遗址, 更能证明西昌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1988年, 西昌市文管所与四川大学联合对黄联镇东坪村的汉代冶铜铸币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大量木炭、炉衬、耐火砖、风管、铜锭、陶范、陶器、五铢钱、铜镞、铜刀、铁锸等文物。该遗址面积达18万平方米, 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冶铜铸币遗址之一。
考古显示 张骞在大夏发现蜀布
上世纪八十年代, 川大教授童恩正提出“南方丝绸之路”概念。随即,国家立项, 童恩正作为首席科学家作手专门研究,组织国内知名专家沿线进行考古。
这次考古显示,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市场上有两个重大发现。一是发现蜀郡的蜀布,二是发现邛竹杖。当时,这两样东西在当地交易十分火爆。张骞不由上前询问:此物来自何处?卖者答:来自印度。
蜀布和邛竹杖是如何运到印度?张骞分析,此前在西南夷与印度之间,一定有一条贸易之路。随后,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邛都,南方丝绸之路终被证实。
“南充自古盛产丝绸,张骞在大夏市场上发现的蜀布, 极有可能就产自南充。” 张正宁说, 当年的蜀布就是丝绸。据文献载, 古代一匹丝绸最高价可达10两白银。张正宁分析,这样贵重的东西,普通百姓自然消费不起, 只能供贵族和官吏们享受,或通过丝路远销欧亚。
张翕病逝 夷人送其灵柩归乡
在西昌采访时, 南方丝绸之路上诸多与南充有关的故事不时入耳。
当年,地处安宁河谷的邛都,人烟稀少。随着南方丝绸之路贸易兴旺,出现大量的移民。来自巴蜀、关中地区的大批民众,自发举家迁徙来安宁河谷落户。他们因此成为凉山地区汉人的始祖。
汉人大量涌入安宁河谷地区, 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 从而引发当地盐、铁业的兴起。西汉时期,盐和铁为国之重器。冕宁县泸沽的铁矿,盐源县的盐矿,为当地冶铁业和制盐业的兴起,提供了保障。
提起当年邛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史学界认为, 南充人张翕功不可没。《汉书·明帝纪》 载:“太守巴郡张翕政化清和”。据《后汉书》记载,越嵩郡太守张翕在任政纪清平,甚得当地夷人爱慕,张翕在郡十七年卒,夷人如丧考妣。张翕病逝后,当地礼州的少数民族群众坚持护送其灵柩归乡,二百余人一直送丧到安汉(今南充北),受到张翕家乡人宰牛杀马招待。张正宁说,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最早为地方官举行的隆重葬礼。
绸韵犹存 南丝路上的旗袍秀
在当地学者的眼中,成都至西昌一段的丝路叫着牦牛道。冕宁与西昌、越西之间,有一座“牦牛山”,汉源县历史上曾称“牦牛县”。西昌业界人士认为,牦牛道的取名,与此史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南充丝绸通过牦牛道输往云南及东南亚并影响西昌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西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蚕桑、丝绸十分发达,其产茧、发种量居四川省前五名。 西昌市由于常年气温偏高,不少人都喜欢穿丝绸服饰,特别是一些妇女喜欢穿丝绸旗袍,亮身材、展气质。
4月22日,采访组在西昌市文化馆采访时,一阵悠扬的《绸韵》乐声从排演大厅传来,循声进门,一群身着华丽旗袍装的中年模特正汗流浃背地排练走秀。这些走秀模特是西昌市国标艺术团成员,她们常年活跃在西昌各种庆典、 演出现场,不但丰富了自己多彩的业余生活,更为南方丝绸路上的西昌人展示了丝绸旗袍的无限魅力。
丝路·人物
南充人闯西昌餐馆小工变亿万富翁
“他卖回锅肉,成了亿万富翁!”在西昌采访中, 采访组偶遇凉山南充商会副会长肖华明。 提起凉山南充商会会长任天平,肖华明一脸佩服。
被朋友“调侃”的任天平,1968年出生于西充县祥龙乡川祖庙村。“我来西昌的时候,腰包里只有两块五……”任天平说,1988年8月,高中毕业的他,在亲戚介绍下,搭上火车只身来到西昌。最开始在一家餐馆打工,经过两年的打拼,他与人合伙开了一家餐厅,同时也收获爱情。后来,又独资开了家餐馆,之后又合伙开酒楼……任天平的生意越做越大。 从餐饮起步,如今,任天平广泛涉足餐饮、酒店、建筑等领域,成为一名亿万富翁。
去年,任天平涉足铁矿石开采领域。当地铁矿的选矿工艺沿袭传统的洗选法,不仅浪费很大,而且生产成本高。任天平请来专家, 几经努力成功创新出磁选工艺,减少浪费近30%。“目前,我已与合作方签订了1亿吨产量的合同,合作时间可达15年。”任天平说,与他合作的企业因使用这项磁选工艺, 年产值达6个亿。在采访的前一天,这项磁选工艺通过了省科技创新奖专家评审。
长期在外打拼, 任天平萌发回乡投资的意愿。“我要抽时间回家看看, 如有合适的项目,定为家乡建设出力!”任天平表示。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