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重走南方丝绸之路(5)——这个南充人当年打通灵关道,汉源折射南丝路繁华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5)——这个南充人当年打通灵关道,汉源折射南丝路繁华
来源:世界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5-05 | 阅读次数:687次
南方丝绸之路逶迤于汉源后,形成多条古道,除了灵关道(牦牛道)外,还有茶马古道、古盐道。4月21日,“丝路寻踪 源点南充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 大型行进式报道采访组抵达汉源,当地文史部门推荐采访组到九襄看一看。
九襄镇不足千米的老街,是古时依南方丝绸之路官马大道而兴的一条热闹市集。九襄镇老城门、石牌坊、老宅……折射出南方丝绸之路的繁华。
羊圈门 大相岭南麓的古驿站
从清溪古城驱车北行3公里,有一个当地人叫羊圈门的地方,此地在历史上曾是茶马古道上客货云集之地。这里群山环绕,山溪潺潺,古树青草,风景独好,因此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
羊圈门往南的山坡上, 有一条两米宽的古道,由条石砌成,路面酒杯大小的凹痕遍地。 当地人认为,这些凹痕极可能为当年“背夫”的拐钉留下。史载,羊圈门为茶马古道大相岭南麓的一个驿站。至今,附近还有许多古老民宅的遗址,以及拴马的石桩。
羊圈门所在的古道始于何时?几年前,当地一名叫王康的学者,根据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表述对此作了推断:公元221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定都成都后为巩固大后方, 曾经率军南征北剿。经过雅州(雅安)、严道(荥经),翻越海拔3000米的大相岭(泥巴山),在清溪首战孟获,乘胜克黎州(九襄),往西经宜东、泸定越泸水(大渡河)直达康定,并在那里造炉铸打弓箭, 故康定又称“打箭炉”。 这条古道给后人留下“大相岭”、“打箭炉”的地名,以及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如今,汉源的不少地名与兵营相关,如刘家营、黎家营、魏家营、火烧营、娃娃营等。当地人分析,这应该与当年诸葛亮曾大量屯兵于汉源有关。
当狼烟消散后,这条古道便成为内地连接西南边陲与各民族贸易交流的纽带。汉源(当时称旄牛)从那里起便逐渐发展起来,流沙河(当时叫汉川)畔大片荒野被开垦,出现了清溪和九襄这样的城镇,并作为古道上的驿站。
招抚西夷 司马相如打通灵关道
由于邛崃山系的阻隔, 千百年来, 治蜀兴川的政治统治只辖及邛崃,因此,古汉源一带显得相对独立。当地史学者研究一度认为, 当地以路设治的政治体制起源于司马相如。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载:“相如卒开僰道通西南夷”。司马相如,字长卿,故乡为巴郡安汉县(今南充市蓬安县)。
2007年,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炳清撰写的《司马相如与通“西南夷”》载:南方丝绸之路是借用“丝绸之路”的称呼的惯例而来,其原名为“西南夷道”, 虽然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但正式形成却是汉武帝通“西南夷”时,因此可以说通“西南夷”其实就是在凿通南方丝绸之路。
公元前129年,西夷的邛都(今四川西昌)、筰都(今四川汉源)等国的君长,想仿照南夷方式,归属汉朝。 汉武帝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节出使,令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为副使,前往招抚西夷。
“夫拯民于沉溺, 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迟,继周氏之绝业,斯乃天子之急务也。”司马相如招抚了西夷(邛、筰、冉、駹、斯榆、白马)等国归附, 把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山脉屏障地带。但其制定佑、邛、冉、吨,疏导交通,开拓疆土,却遭到当地缙绅的反对,所以作了一篇《难蜀父老文》。此文,陈述开拓疆域、交好夷狄的必要, 也告诫百姓不要目光短浅,畏苦畏劳。接着司马相如拆除边塞障碍,修建驿站,设置新关,并当机立断,打通灵关道,调发巴、蜀、广汉之兵卒数万人,开山筑路,在孙水(安宁河)上架设桥梁,首先开辟通往邛地(西昌)筰地(汉源)的道路, 后来这条土路一直开拓到洱海之畔的叶榆。
司马相如开通灵关道, 是为了延续北方政权的统治, 却无意间改变了西南夷和笮都汉源, 连通了大渡河, 让汉源之治沿着这条道路到达了云南、 丽江。 巴蜀丝绸产品也经此道远销云南,以及东南亚各国。
九襄老街 南丝路繁华扑面来
“建制1700多年的九襄,戊戌变法时因下辖有九个乡镇,民众互助友爱而得名。”当地文化专干李树全介绍,九襄老街由共和街、建国街和牌坊街以及众多的小巷构成,首尾分别为城门和石牌坊。街道两旁大多为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木结构穿斗式建筑。九襄老街以栅子门为进城城门,从这里出城后,即踏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
九襄镇新民街尾, 有一道残留的栅子门,拱形的石门保存完好。栅子门正面上方,阳刻着“九襄镇”三个隶书体大字。九襄镇民主村13组的水炮巷25号,为当地的王家大院。据考,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 修建者为在当地享有盛名的拔贡黄体诚,大院建起后,一度时间成为南来北往客商的驿站。
西贤街宜头巷内的“道生昌”,又被称为“范家大院”。这里为黄烟烟丝的加工厂,将当地产烟叶加工成丝烟后,再批发给当地的商贩并远销西昌、康定等地。“范家大院”西侧还有炮楼,墙体上设有射击孔,镶嵌有一“万年灯石碑”,上书“西贤街通往泸城之大道”,“范家当年生产的丝烟、收购的川茶、米油、烧酒等,大都从这里运往康定。”李树全说,当地正在编纂的地方志认为,这里也是九襄曾为茶马古道驿站的重要佐证。
节孝牌坊 浓缩石刻艺术精华
九襄古城官马大道有一座石牌坊。石牌坊中央,刻有“姑嫂冰霜”、“节孝”字样。正中的“圣旨”更是引人浮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黄体诚成为拔贡后,为感念寡母、恩嫂的养育之恩,打点清溪县令上报清廷,经道光皇帝批准并颁发圣旨修建的。”李树全介绍,这座牌坊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牌坊。
《空城计》、《蟠桃会》、《安安送米》、《目莲救母》 等48部传统戏曲的169幅浮雕,571个剧中人物雕刻其上。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充分展现出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据传,当年修建牌坊时,黄体诚请来高手,并对其进行考试,凡将一块石头打成算盘的,才算合格。由于牌坊工艺要求高,修了整整9年时间。
“仙阙巍峨落镇南,春秋故事演空间,精雕细镂非凡品,尽道神工是鲁班。”这是九襄文人为当地石牌坊所赋的赞美诗。2008年受汶川地震影响,石牌坊部分受损,经文物部门维修后, 成功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眼下,当地为弘扬孝道文化,正以石牌坊为核心,打造康养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历史上,从成都方向来的丝绸产品,经过九襄经南方丝绸之路流向西昌方向, 而九襄本地的土特产品,也通过茶马古道进藏。”李树全说,从成都来的丝绸产品, 肯定有南充造,“因为南充自古以来就盛产丝绸,如今还是‘中国绸都’。”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