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重走南方丝绸之路(3)——丝绸为媒 缫丝机相伴古织机成都锦门 屡见源点南充身影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3)——丝绸为媒 缫丝机相伴古织机成都锦门 屡见源点南充身影

来源:世界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5-05   |  阅读次数:623次

 “锦耀三都北郭金扉灿烂,门通万国南方丝路悠长。”19日上午,“丝路寻踪 源点南充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大型行进式报道采访组抵达成都市新都区三河场锦门。锦门标志性建筑牌坊两边的对联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关于丝路的故事。

  “新都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提出,并没有多长时间。” 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招商部负责人邓云说,新都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提出,源于三个原因,一是当地老关山出土一台织机;二是川大学者考证;三是中国丝绸协会名誉会长弋辉提出。

成都锦门 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史溯蚕业丝结古今中外,地邻锦里客来东南西北。”锦门牌坊的背后,镌刻的一副对联依旧与丝路相关。在锦门牌坊后面的地坪上,镶嵌着一幅南方丝绸之路路线走向图: 新都、 邛崃、雅安、荥经、汉源、越西、泸沽、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大理、保山、腾冲。这些印迹无不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将巴蜀丝绸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出巴蜀,销往东南亚一带。

  在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走上一圈, 这座灰砖灰瓦的仿古小镇,到处溢满着丝绸文化气息。景区游客中心置有多个展区,展区里面的货柜、货架、货台上,堆满了来自各地的丝绸产品,大到床上用品,小到手绢等纪念品。

  据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招商部负责人邓云绍,锦门汇集有全国各地的丝绸产品,其中包括来自南充的蚕丝被。在他引导下,记者在景区展区里果然见到这个“南充造”,4斤重的蚕丝被,为阆中“寿昌”号。

  说来也巧,该景区打造的主要投资者,是一名叫吴金良的中年人。 吴金良当年在南充求过学,从省蚕校毕业后,分到省丝绸公司工作。后来下海经商,在经过多次历练后,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投资近6亿元打造锦门,他与合伙者只有一个心愿:弘扬丝绸文化。

丝绸为媒 缫丝机相伴丁桥织机

  三河场二台子社区, 有一条名叫驿站路的小街, 其99号是一座外表极其普通的宅院,这就是四川丝绸博物馆。

  2013年,距锦门约3公里的老关山,出土了一台织机。据文物专家考证,该织机为3000年以前的东西。在该馆丝绸织机展厅里,记者见到该织机的真面目。

  该织机被命名为“丁桥织机”,样式极为简单,其说明上写道:四川双流地区现在仍保留原始的多综蹑机,由32片综和32块由轻质竹材制成,因踏板布满竹钉,状如当地过河石礅丁桥,故取名“丁桥织机”。

  就在这台织机旁, 还展出了一台缫丝机。“博物馆筹建时,我们专程去南充收购的。”博物馆负责人吴金辉说, 该台缫丝机来自南充原丝三厂,作为现代缫丝设备,观众能从其身上读出缫丝的工艺、文化以及缫丝工的艰辛。

  2009年,即四川丝绸博物馆开馆当年,高坪都京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称号。2012年4月,位于此地的百年老厂南充六合百年庆时,中国丝绸协会专门发来贺电,称该厂为中国丝绸工业的“活化石”。

打造景区 将“起点”植入游人心

  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的打造, 让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在“成都新都”的观点,逐渐植入游人脑中。

  该景区的古桑大道两旁的17株古桑树,成为景区的又一道风景。虽不太高,但树干粗得少见的古桑树叫着白桑。大道尽头,有一块高地,高地上有两株号称千年树龄的古桑树。“它们是当年景区打造时, 投资方花大价钱分别从哈萨克斯坦和新疆购进的。” 景区一工作人员介绍,两株古桑能成功移栽,真有些让人没想到。

  颇费心思打造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 让人看到造势者的用心, 也让人感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何?答案再明白不过:那就是全方位印证,这里就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

  在四川丝绸博物馆,展出有两段桑树化石。这两段购自浙江的化石, 无非是想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三河场悠久的栽桑养蚕史。

  而去年10月中旬, 高坪区都京街道办嘉陵江边,出水两根桑树乌木。据考,其历史在5000年以上。这一发现再次佐证了南充栽桑史。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