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重走南方丝绸之路(2)——两条古道会雅安南充援建情谊深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2)——两条古道会雅安南充援建情谊深
来源:世界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5-05 | 阅读次数:633次
距天全县多功乡13公里的雅安, 是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的交会点,也是318国道上重要的驿站, 更是四川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4月20日,“丝路寻踪 源点南充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 大型行进式报道采访组抵达这里时,正值“4·20”芦山地震3周年纪念日。
多功乡南天新镇社区南天广场上, 一首由西华师大教授何希凡撰写的《南天新镇赋》,记载了一段特殊的异地援建友谊, 同时也见证了新时期茶马古道上, 南充帮助当地人重建家园的动人佳话。
茶马古道 丝绸经此路销往东南亚
南天新镇旁的狮子山下,有一条时断时续的小道。去年,当地创建国家4A景区,将这条小道恢复———历史上的茶马古道面貌因此重现。
据天全县旅游局副局长李志彬介绍,据史书记载,3000多年前,此地就是古蜀国通往外界的咽喉要地。 到汉代,司马相如受汉武帝之命沿此路出使西南夷,把这条民间小道,开辟为官方的商道。
“古代的丝绸、铁器等从成都平原由此路销往世界。” 多功乡乡长朱桂强说,自古以来,这里不仅是川藏交流的重要线路,也是茶马古道沟通天竺(印度)、骠国(缅甸)、暹罗(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枢纽。
海拔715米的狮子山, 形如卧狮俯瞰,其名因此而来。沿着登山的石梯拾级而上,登临狮子山顶环顾四周,视野豁然开阔: 山上的龙脊山生态茶园,茶香四溢,竹林葱葱;山脚的茶马古道,曲曲弯弯,似正在通过的一队队马帮,仿佛展示出这样一幅历史画卷: 南充产丝绸运抵成都后,经临邛古道运抵这里,再于此踏上南方丝绸之路。
穿行天全和芦山之间的茶马古道,由八步石段关门处起延绵向北。 据当地人介绍, 东西走向的八步石段始建于宋代,整块岩石上凿出的二十三级石台阶,当地人可以八步登完,故称八步石。
飞仙关桥 川藏线上第一座钢架桥
“从这里路过的马帮背夫,主要是到西藏,也有一些马帮向南前往汉源的九襄方向。”63岁的当地居民朱光荣说,小时候听姥爷讲,历史上的飞仙关很繁荣,除了雅安本地的背夫和马帮,还有从成都、邛崃来的大马帮,最多时达几百匹骡马。
飞仙关与金鸡关一道,成为雅安一进一出的险关要隘,易守难攻。朱光荣说,当年出入飞仙关充满艰辛,背夫们往往结伴而行,沿汹涌冰凉的青衣江要走两个多小时。历史上,飞仙关雅安方向和天全(芦山)方向分别有两道闸门,到了傍晚时分,闸门就会关闭。“过去飞仙关分上关和下关,两关相距几里路。”朱光荣说,山下是飞仙渡口。渡口如今已弃置不用,知者寥寥。百年前,这个渡口也是运送物资的重要通道。渡口石梯虽经流水荡涤,仍留下不少石阶,古人足印清晰可见。
当地有一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吊桥:飞仙关桥。该桥被称之为“川藏线上第一桥”。 在吊桥西侧50米处即为新桥,而新桥桥址旁还残存着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飞仙关石拱大桥的部分构造物,这三座桥见证了川藏南线的变迁。
飞仙关桥又名飞仙关悬索桥, 是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钢架桥、 全国为数不多的“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之一,桥上刻有刘伯承元帅题写的“飞仙关桥”几个大字。 飞仙关桥维修加固后不仅方便了沿线两岸的交流, 也方便了来这里游玩的游客游走于飞仙和多功之间。
对口援建 南天新镇建起南充驿站
“南充援建的南天新镇为我们受灾群众安了新家……” 提及灾后重建,家住南天新镇的58岁李明夫很是激动。李明夫的家原本在乡政府对门,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他家的房屋同众多村民家的房屋一样,垮掉了。他没有想到的是,搬入毗邻318国道的这套300多平方米的两楼一底住房,仅支付了1万多元。
果州路、阆中路、南充驿站……行走于南天新镇, 南充元素处处可见。进入“南充驿站”,接待采访组的是来自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的何建忠。作为驿站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当天,他刚刚与天全一家宾馆达成托管协议。南天新镇背后,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据了解,这也是南充人援建的产物, 目的在于助推当地发展经济、增加造血功能。
据了解,“4·20”芦山地震后,南充市对天全县对口援建涉及教育、卫生医疗、工程建设和监理等15个领域;先后选派住建、发改、环保、教育、交通、水务、卫生、农业、旅游等系统援建干部82人,常驻天全县参加重建工作。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援建任务, 还与当地广大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南充的3所驻市高校, 还为我们培养、培训农业科技人才,旅游业‘农家乐’能手, 南充人的恩情, 让多功人铭记在心。”朱桂强说,西华师大、川北医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 还长期在当地开展电商培训、技术交流等,帮助群众致富,助推当地可持续发展。
景区挂牌将重现古道昔日繁华
“历史上茶马古道经抵多功后,分成两条,一条从荥经翻越大相岭通向汉源;一条从芦山飞仙经天全通向泸定。” 站在南天新镇路旁朱桂强说,就在采访组抵达天全的前两天,雅安飞仙关国家4A景区被公示。
“4月25日,飞仙关景区将正式挂牌。”李志彬说,灾后重建中,当地结合丰富的自然景观提出,打造旅游景区。雅安市委、市政府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区定位4A。
支撑当地旅游资源的除了茶马古道,还有与众不同的土司文化。 土司作为古代官名,用于封授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头人。土司与“流官”最大的区别,就是土司为“分封”和“世袭”。然而,天全历史上的土司既不是少数民族,也不是土著,而是“源自内地从军的汉人”,换言之,就是远道而来的外乡人。想不到的是,这些汉人土司世袭统治这里竟然长达800余年,历经多个朝代,因此成为我国地方治理史上的一大奇事。
据雅安文史专家研究, 天全土司的问世,缘于“因功授封”:公元880年,黄巢起义进军长安,唐僖宗逃亡成都。跟随唐僖宗的两位将军高卜锡和杨端,奉命先后率部西进雅州,立下军功。唐僖宗北归后,高、杨二人因为军功,被封到天全“留镇”。之后,高、杨两家各据一方,并为其于天全的土司统治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高杨土司的始祖。
为解决受灾群众未来“饭碗”问题,南充在援建天全中, 按照规划将南天新镇建在318国道旁,还有着更深的用意,那就是借助便利的交通,在旅游业的助推下,让当地村民捧上“旅游金饭碗”,届时,茶马古道多功段的繁华无疑将再现。
目前,有不少南充人专门在景区租用铺面,把南充丝绸、米粉等南充特产带到这里,推荐给当地群众和游客,把对口援建变成了对口合作,助推当地旅游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