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象州县遭受“6.21”特大洪涝灾害,沿罗秀河、柳江河一带的许多民房和土地被毁,损失惨重,群众情绪低落。象州县创新避灾农业发展模式,抓住大力宣传低水位田地种桑养蚕的优势,由于当时鲜茧处于高价位的时机(每公斤鲜茧达28-30元),群众很快就认识到种桑养蚕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门路,因此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热潮,使耐旱耐涝的“铁杆作物”――桑树,不仅在沿河一带生根发芽,还扩种到岭地岥地,解决了4万多亩沿河低水位田地、5万多亩旱地常年受灾的问题,每亩田地的产值提高了3-5倍,达2500至3500元,群众依靠种桑养蚕,有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象州县积极推广蚕病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提高桑蚕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近年来,该县先后建立寺村镇木叶村、中平镇中华村、大乐镇庙鸡村、象州镇培森村等蚕病综合防治示范点20多个,实行在村外统一建设蚕沙池,对蚕粪、病死蚕进行集中消毒处理,对村庄巷道和蚕室进行统一消毒处理的办法,减少空气污染和蚕病的交叉感染,改善养蚕环境,提高群众消毒防病的意识,桑蚕的产量和品质明显提升。据县蚕业站调查统计,示范点平均每张蚕种产茧量增产4.6公斤,增产12%左右,增加收入77.78元,蚕茧的最高缫丝等级达到6A。
为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蚕业效益,象州县积极发展桑蚕综合利用项目,一是利用桑枝造纸,目前该县共引进1.55亿元资金,建设一条年产10万吨桑杆浆、产值3亿多元的生产线,可消化全县桑园产生的桑杆,每亩桑杆为农增收310多元。二是利用蚕沙养殖药用蚯蚓、种植食用蘑菇,不仅解决蚕粪带菌污染环境的问题,还“变废为宝”,每平方米产值达80至110元,实现农业避灾减灾的新突破。农业厅厅长张明沛实地参观时,频频竖起大拇指,高度评价说“这是多年来想干,但是没有干成的事”,并要求县农业局认真总结经验和做法,要在全区推广。
引进茧丝加工龙头企业,创新桑蚕发展模式。2005年以来,象州县先后引进2亿多元建成57组的自动缫丝生产线,形成年加工干茧7000吨以上,生产生丝2000吨,丝棉被30000床的生产能力。同时,该县还引导和扶持农民,加入以小蚕共育室为主体组建桑蚕合作社,由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组织协调桑蚕生产和蚕茧销售等环节的工作,结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使桑蚕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实现蚕农和龙头企业“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的目标,提高了桑蚕业整体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2007年,象州县“三高”蚕业跃上新的台阶――取得了“农民人均有桑面积、人均产茧量居全国之首”的佳绩,并获得来宾市桑蚕发展一等奖。在区、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象州县桑蚕业生机勃勃,一条创新、高效的蚕业发展之路不断向更高层次延伸。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