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山西阳城:蚕桑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山西阳城:蚕桑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来源:晋城在线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2-18 | 阅读次数:356次
蚕桑产业既是阳城县的传统产业,又是县委县政府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六大特色产业之首选。“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决定,并从政策、资金、体制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倾斜,推进了阳城县蚕桑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眼下虽然是数九寒冬,已经过了养蚕季节,但是次营镇赛村村蚕农刘爱萍却没有闲下来,仍然在自己的养蚕大棚内忙碌着,个大肉厚的香菇在菌棒上等待刘爱萍的采摘。
蚕农刘爱萍只是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像刘爱萍一样从事蚕桑产业致富的的农民就达到2000多人,比“十一五”末增长100%,从事蚕桑产业农民达5万人,比“十一五”末的4.6万人增长8.7%。
为促进阳城县蚕桑产业科学、有序发展,“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5年拿出5000万专项资金扶持蚕桑产业发展,通过大力推广一棚两用、小蚕集中共育、方格蔟等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蚕茧质量,增加了蚕农收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对蚕桑生产实行每公斤优质蚕茧补贴4元钱,不仅有效提高了蚕茧质量,更让蚕农得到了更多实惠。
“十二五”期间,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迅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桑园基础大大夯实。2010年底阳城县桑园面积8万亩,桑树7700万株。“十二五”期间,连续三年新栽桑园2万亩,到2015年底,阳城县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桑树9500万株,分别增长25%、23.4%。建成次营、寺头2个年产茧超150万斤的乡镇,芹池、东冶、董封3个年产茧超50万斤的乡镇;建成次营华燕、寺头仙桐、坪头佳美缫丝企业3家,白厂丝年生产能力1000吨;建成丝绵被加工企业10余家,年可生产优质蚕丝被5000多条;建成桑葚饮品厂2家,年可产桑葚饮品2000余吨;建成桑枝食用菌生产企业100多家,年可生产各类优质食用菌5000多吨。茧丝及蚕桑副产品加工收入2亿多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3亿元,较“十一五”期末的2.5亿元,增长20%。二是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十一五”期末,阳城县年发种6.5万张,蚕茧产量590万斤,收入达到0.8亿元,蚕农人均收入2300多元。“十二五”期末,阳城县年发种7.2万张,蚕茧产量690万斤,收入达到1.35亿元,蚕农人均收入2700多元,较“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10.8%、16.9%、68.7%、17.4%。蚕桑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优势特色产业。三是科学技术快速普及。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万民妇女蚕桑科技培训和蚕期及时轮训,每年召开500场以上,使阳城县养蚕栽桑农户每户都有一个熟炼掌握栽桑养蚕技术的明白人,加快了“丰产桑园规范管理、小蚕集中共育、大棚省力化养蚕和方格蔟自动上蔟”蚕桑系列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十二五”期末,阳城县推广温湿自控小蚕共育棚3500栋,方格蔟150多万片,新建年共育300张小蚕的集中共育基地15个,新建养蚕大棚2100栋。四是创新机制激活动力。县委县政府找准了制约阳城县蚕桑产业健康发展不利因素,及时组建了兴阳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整合乡村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70余个,入社蚕户达到12000多户,提高了蚕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出蚕茧收购竞争议价机制,稳定了蚕茧市场。特别是实行优质蚕茧生产扶持政策,不仅调动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使蚕茧质量创下近十年之最,初步达到了蚕农和丝厂合作双赢。
“十三五”期间,阳城县蚕桑产业将以现代蚕业建设为引领,以茧丝质量提升为核心,以蚕业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新型职业蚕农培育为重点,以农民稳定增收为目的,充分发挥蚕桑传统特色优势,推动阳城县蚕桑产业迈上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围绕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战略,重振阳城茧丝出口免检世界品牌。“十三五”期间,阳城县蚕桑产业要完成五大指标任务。一是瞄准一个目标:蚕桑综合产值较“十二五”期末翻一番。二是夯实两大基地: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阳城示范基地、全省“一县一业”蚕桑基地。三是主攻三项技术:规范桑园建设、小蚕集中共育、“蚕-菌”一棚两用。四是建设四大工程:优良蚕种标准化繁育工程、专业人才培育工程、茧丝收烘机制创新工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五是培育“五型”经营模式:专业大户型、特色园区型、规模效益型、科技示范型、绿色生态型。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