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中国丝绸撬动古罗马帝国
 

中国丝绸撬动古罗马帝国

来源:三门峡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12-09   |  阅读次数:544次

丝绸是最早在欧洲热销的中国商品。中国丝绸制作精细,质量上乘,再加上运输艰难,故而价格不菲,被欧洲人视为无上珍品。价格昂贵的丝绸曾不仅带走了罗马的巨额财富,还引得罗马人屡屡为其开战,付出生命的代价。丝绸之于古罗马,大概与今日的石油之于中东一样,已经成了动辄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商品。

    古罗马人对丝绸又爱又恨

    中国的丝绸轻盈、精细,跟欧洲人惯常穿的亚麻和毛呢相比,色泽和触感简直是云泥之别。公元前1世纪时,罗马共和国巨头恺撒有一次穿着丝袍去看戏,光耀夺目、艳丽华贵的中国丝绸使在场的人目瞪口呆。人们沸腾了,贵族男女争相穿着丝绸衣袍以显示高贵的身份。

    中国丝绸的价格被炒得几乎等同黄金,曾达到12两黄金才能买1磅丝绸的天价,绝对是有钱人才追求得起的高档奢侈品。

    著名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抱怨说,罗马每年至少有价值相当于今天2000万美元的黄金,在与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的生意中丧失,其中大多用来购买丝绸,以至于很多人担忧,丝绸会把罗马经济搞崩溃。

    还有人觉得丝织品太薄透,有伤风化。为此,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穿丝绸。但是,有钱人的爱美和奢靡之心又岂是法令禁止得了的?

    到罗马帝国末期,公元301年,戴克里先皇帝不得不强制性地把中国生丝的价格规定得高高的,每磅约合274个金法郎,以期遏制丝绸消费。

    丝绸之路是战事副产品

    中国丝绸源远流长,丝织技术最早出现在5500年之前,人工养蚕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早在春秋战国时,发展农桑就成为许多国家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当时丝绸已经被人带到国外。

    据西方史书记载,罗马人第一次见到丝绸在公元前53年。与恺撒并称罗马“三巨头”的克拉苏由于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失利,负气率军出征东方,与西亚的帕提亚王朝开战。在著名的卡雷战役中,帕提亚人突然展开鲜艳的军旗,在明晃晃的太阳底下挥舞着。旗子耀眼刺目,晃得罗马军心大乱,仓皇溃逃,克拉苏本人也死于这场战役。据考证,那些鲜艳的旗子就是罗马人以前没见过的丝绸。

    帕提亚位于波斯地区,与中国的交往始于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到119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新疆两通西域。他本人没有到过帕提亚,但他派的副使去过。在给汉武帝的述职报告中,张骞将帕提亚翻译为“安息”,说汉朝使者到达安息时,安息国王派了两万人迎接!

    虽然学者们认为这个数字不靠谱,但从此,丝绸作为昂贵的国礼和重要贸易商品进入西亚。本意是为了军事战略的意图,却搞出个副产品丝绸之路。

    谁赚走了罗马人的金子

    罗马人因购买丝绸而流失的大量财富,其实并没有多少落到中国人手里。以唐代为例,丝绸运抵东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时,价格等同黄金;然而在高昌,每斤生丝仅相当于4钱黄金。

    丝绸之路的路线几经变化,但主要如下:从长安(或洛阳)出发,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再跨越帕米尔高原,然后经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到达波斯,再经波斯转运至罗马。走完全程大概要花一年的时间,但很少有人能走完全程,货物往往会被转手好多道。在丝绸产地中国,西域人赶着骆驼或驴,从中原商人手中交换来丝绸,到西州(今吐鲁番)后,商人们会把丝绸的价格上涨数倍。再往西走,到达关卡林立的两河流域时,波斯人会征收10%以上的过境关税。绝大部分人走到这里便打道回府,由波斯人把丝绸转卖到罗马。可见罗马的金子,多半是落入了西域商人和波斯人之手。

    丝绸终使东西方海路对接

    波斯横在丝路要道上,等于扼住了罗马人的钱袋子。罗马人希望与中国直接贸易,但波斯人一直从中作梗,唯恐丝绸出产国与消费国接上头。

    公元前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罗马。当时波斯还是帕提亚王国统治时期,甘英到达波斯湾一带,打算乘船去红海和叙利亚。波斯人故意说,海水宽广无边,如果遇上狂风大浪的恶劣天气,则要两年才能抵达彼岸,所以大凡渡海者要备足3年的食需,而且海中特别容易让人思乡,好多人抑郁而死。甘英听了之后忐忑不安,最后决定放弃。当然,有一点是波斯人没有告诉甘英的:其实去罗马还有一条陆路,完全可以不走波斯湾水路。

    不过无论如何,经过几个世纪的接触,在第一个世纪的初期,中国的丝绸终于使东西方的海路通道对接上。

    中国丝绸在欧洲成风潮

    7世纪下半叶,阿拉伯人吞并萨珊后,把养蚕业传播到了整个地中海沿岸。12世纪十字军东征,南意大利王罗哲儿二世俘虏了2000名丝织工人,把他们带回意大利去养蚕、缫丝、织绸。到13世纪,热那亚、威尼斯和米兰都有了丝织业。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和中国的贸易再度活跃。从1580年到1590年,中国每年运往印度果阿的丝货为3000担,1636年达到6000担。

    17世纪时,欧洲本土生产的丝绸在质量上已与中国货不相上下,但在贵族们心目中,只有用中国的丝绸才有面子。18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每年的丝绸进口量最多竟达75000余匹。利益驱动下,许多本土欧洲丝绸也开始绘制龙、凤、花鸟等中国传统图案,并且注明“中国制造”假冒中国原装进口。为了更好地进行仿造,欧洲各国丝织厂的丝绸画师甚至人手一本《中国图谱》。

    如今从西安到伊朗以至罗马,坐飞机只需要几个小时,丝绸之于中国和欧洲的命运在跌宕的历史中已经改变。中国丝绸的奢侈品地位不再,但仍然是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制造”的代名词。有统计数据显示:来华旅游的外国人购买最多的中国商品就是丝绸。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