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图文]南充高坪:借力“一带一路” 依托“中国绸都” 千年蚕桑文化重绽光彩
[图文]南充高坪:借力“一带一路” 依托“中国绸都” 千年蚕桑文化重绽光彩
来源:南充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11-04 | 阅读次数:826次
采摘桑叶
南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位于嘉陵江畔的古城,有着3000多年丝绸文化。“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是古时南充的美誉;“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是南充曾经的真实写照。南充丝绸曾为皇室贡品,并远销日本等海外诸国,“绸都”、“桑蚕之乡”名满天下。
今年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全面铺开的一年,也是南充市被授牌为“中国绸都”十周年。南充市委书记李仲彬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南充丝绸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他指出,南充要把丝绸产业做大做强, 品牌做优做响,让丝绸成为南充一张叫得响的金字招牌,让南充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绸都”。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高坪区将如何迎头而上,将丝绸产业做大做强?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回眸 丝绸文化源远流长
南充丝绸文化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华阳国志》载:周初,今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所产蚕丝织物已经成为周王朝贡品。唐宋时期为南充蚕丝产业的鼎盛时期。杜甫的“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和贾岛的“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反映了当时南充蚕丝产业的盛况。唐宋650年间,南充更是“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南充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称冠全国,绸、绫、锦、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此间,果州花红绫由长安输往日本,名扬中外。
北宋时期,当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支持蚕丝产业发展的政策。皇室及军队所用锦绮、透背、缎子等多为南充所贡。
元代,忽必烈的“国以农桑为本”政策对于南充蚕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因当时战乱纷繁,南充蚕丝产业趋于停滞和衰败。到了明朝,统治者规定耕地5亩以上必植桑麻1亩,违者交绢一匹,刺激蚕丝产业发展。阆中、苍溪等地所产的水丝,畅销吴、越、闽等地。表明此时南充的蚕丝产业恢复到相当水平。
清入主中原后,官府非常注重蚕丝产业的发展,阆中、蓬州等地均劝课农桑,西充等县还明令谷雨之后差不下乡,停征停讼,以不误蚕时。“田中清水盈盈,陌上新桑扶疏;农夫挥鞭叱牛,村姑攀枝采桑”。在南充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到处呈现出一派栽桑养蚕的繁忙景象。
民国初,民主革命家张澜先生等留日归南人士,致力于蚕丝产业发展。张澜计划通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南充“无地不见有桑,无户不事养蚕”的局面。并制订实施方案,兴教育,建桑园,办蚕社,开工厂,促进南充蚕丝产业发展。并创办了当时中国西部唯一一所以培养蚕丝专业人才为主的中等专业学校———原四川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一时间,丝绸厂家风起,也带来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西充县占山乡人傅骏山投资白银万两,在南充都京坝开办兴隆丝厂,后改名为六合丝厂。1915年,南充吉庆丝厂生产的醒狮牌扬返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头奖。这次获奖,使早已闻名遐迩的南充丝绸再次饮誉中外。用这种扬返丝织成的华贵衣料和舞袜,曾轰动巴黎,畅销欧美。时隔10年后,六合丝厂的金鹿鹤牌生丝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又一次将南充丝绸推向了世界丝绸业的巅峰。
2005年4月,南充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
生产丝绸
转型 “丝绸第一镇”的兴衰沉浮
2009年,高坪区都京街道办(原都京镇)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称号。目前,都京已初步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销售一条龙的丝绸加工产业链。
走进都京街道办,“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的牌坊赫然在目。在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立荣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六合集团厂区,只听机声隆隆,但见银丝穿梭。
据介绍,六合集团的原身为丝二厂,已有100多年历史。1978年,全国工业经济迅速复苏,丝二厂年产值在9000万元左右,1990年突破亿元大关。“这个生产规模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甚至堪称亚洲第一。当时丝二厂的职工最多时上万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万人工厂’。”任立荣告诉记者,当时南充市农业收入一半来自栽桑养蚕,4个城里人就有2个人吃丝绸饭,南充工业的半壁江山当属丝绸产业。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