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图文]蚕殇:中国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变迁
[图文]蚕殇:中国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变迁
来源:新浪新闻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8-12 | 阅读次数:616次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业的国家,长江流域的先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将野蚕驯化。时过境迁,80年代后,东部传统蚕桑业由盛转衰,西部蚕桑业渐渐兴起,“东桑西移”改写了这条古老产业链上每个人的命运。
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旁,一小块桑地生长在等待春耕的田里。在这片遗址上,出土了距今4700至5000年前的,世界上最早的蚕丝织品、绢片、丝线、丝带和纺轮。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传统蚕桑产业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2014年清明,浙江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的桑地,嫩叶已从经历一整个冬天的枝条破皮而出,朴素地点缀着春色。在江浙一代农村,先辈过世后往往就葬于桑园,一位村民正在桑地祭祀先人。此外,每年清明前后,浙江湖州还会举行“轧蚕花”、“祭蚕神”活动,向“蚕花娘娘”祈福。
但是,“蚕花娘娘”并没有在整个2014年关照湖州的蚕农。2014年9月,一只蜻蜓落在被桑螟侵蚀的桑枝上。当月,浙江爆发大范围虫害对全省秋蚕的饲养带来严重影响。然而,这些年对当地蚕桑产业造成更大影响的,不止是虫害。
2014年9月,茧站外,老人们正将采下的鲜茧卖往茧站。在江南传统蚕桑产区,已经看不见年轻从业者的身影。随着中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的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摆脱不了传统手工养殖模式的“栽桑养蚕”不再吸引当地农民的热情。
2013年6月,浙江一茧站内,工人们零零散散地将烘烤好的干茧打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部丝绸产业最辉煌的时候,茧站一度成为农村财富集聚地。茧站里人都攒动、炉火不灭,万担蚕茧在此被烘干打包后送往工厂。如今,这样的场景早已不再。
国内的缫丝技术基本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在缫丝过程中,女工的双手长期浸泡在碱水里,导致皮炎发病率在90%左右。此外,在潮湿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让不少女工患有下肢静脉曲张和足部疾病。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企业要留住工人越来越难。
2015年4月,浙江一家丝绸企业车间,工人正在对蚕丝进行整经。如今,一名生丝生产工人的年产丝量为850公斤,比2000年的人均550公斤提升了不到一倍。但这些年来,丝厂的员工工资及福利翻了两番,工厂的产出和用人成本差距越来越大,国内生丝生产企业面临着生存困境。
2014年9月,苏州市浒墅关镇京杭大运河旁,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旧址被草木覆盖。该校前身是史量才先生创始办于1904年的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100多年来,作为全国蚕桑科研教育事业的发祥地,它培养了大量人才。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并入苏州大学,老校区就此荒芜。
江苏无锡西漳蚕种场,一株雏菊在路缝中怒放。1994年,江苏省蚕桑高峰时期的桑田面积为370万亩,目前已减至80万亩。2014年5月,随着无锡最大也是最后一家,有着90年历史的西漳蚕种场的关闭,曾经在产量、产值、质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的无锡市从此告别蚕桑养殖。
考虑到蚕桑产业的现实,2006年,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在东部蚕桑衰落的同时,西部地区蚕桑逐渐兴起。2015年4月,云南昌宁县,杨映旭正在和爱人一起搭建新蚕房。曾经在县里工地上打工的杨映旭因为胃穿孔回到村里。去年他们种下的8亩桑地成了一家人未来的希望。
2015年4月,云南昌宁县明华村青树村民徐相逵正在打理去年剪下的桑枝。眼下,家中16亩梯田全部种上桑树,他和老伴加上女儿、女婿4人,一年养蚕收入可达8万元。而在此之前,种水稻的年纯收入只有5000元。徐相逵希望明年能将家里住了30多年的土坯房换成新洋楼。
在中西部地区,蚕种都要通过小蚕共育进行早期统一饲养后再发放至蚕农。而在江浙一带,因为村民大多熟知养蚕,蚕种直接发放到蚕农家中。相比后者,前者的养殖模式更为科学。
广西的一家私人茧站,一名妇女正将打包的干茧背进仓库。 2014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285万亩,蚕茧产量32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9.5倍和10.6倍。目前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
“东桑西移”带来的是“东绸西移”。西部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较低的人力成本,吸引了一众东部丝绸产业向西转移,将更先进的蚕丝生产设备投向中西部地区。2014年,重庆一家丝绸企业建成投产。
在“东桑西移”政策实施后的近几年,招工难又一次成为丝绸企业面临的难题。云南省保山市,全省规模最大的缫丝企业内,一名新进的员工正在缫丝机上练习。与10多年前企业刚成立时厂区门口挤满了应聘人群的场面相比,眼下因为招工难,车间两组缫丝机只能关停。
中西部蚕桑产区也在发生变化,先富起来的地方开始出现毁桑弃桑,导致蚕桑基地只能向更为偏远的贫困区域转移。中西部蚕桑产区面临着和东部一样的挑战。四川武胜,一群老人正在一处工地等待工作。他们做一天短工,收入最少也有100元。
重庆市黔江工业园,一位来自浙江嘉兴桐乡的丝绸企业主正和生丝供应商检验原料。众多东部丝绸企业抱团前来这里落脚的,除了同当地企业的相互磨合外,还要适应不同的风土人情,对于刚刚迁移来的企业来说,需要不少时间来适应。
因为“东桑西移”的实施,东部和西面临着或悲或喜的选择。2015年4月,浙江湖州,村民沈小英正将砍下的桑树搬回家,这里将成为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东部地区,农民将土地出租后,往往会变身为现代农场工人,收入增多而且更加稳定,许多人不再留恋种了大半辈子的蚕桑。
2014年5月,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武陵村,茧站技术员肖建怀和妻子侯章琼在自家的蚕室合影,他们养蚕已有20年。这几年,肖建怀加大了饲养量,并且将桑地种植扩大到了60亩。一家人收入的增加不仅让孩子读完了大学,同时还为家里添置了一辆小车。
2014年6月,无锡中国丝业博物馆,每到周末,已经退休的徐惠芬会就回到这个由丝织厂改建而成的博物馆,为参观者表演她曾经的工作。55岁的徐惠芬在这里工作了34年。
2014年7月,广西象州县一家丝绸企业,2007年进厂的罗静华已升为工长,分管3组缫丝机组。2007年以前,当地很多年轻人离开学校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随着“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迁来的丝绸企业留住了不少即将外出的年轻人。
这两年,经营一家苗木场的顾明琪已经不再养蚕。周末时,顾明琪会到镇上的辑里湖丝博物馆表演手工缫丝。1851年,产自浙江湖州南浔的辑里湖丝在英国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上荣获金奖,辑里湖丝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遗名录。从业50多年的顾明琪是辑里湖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2015年,云南昌宁县明华村,村里桑树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亩,村支书徐喜浩希望接下来桑树种植能达到5000亩,徐喜浩说:“这样下去,两年后村里就能摘掉贫困村’帽子’。”
江苏一家丝绸公司的董事长吴建华一边和爱人吃午饭,一边接听客户的电话。凭借着研制出的第一台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和参数的电子提花机,吴建华成为2014年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中装”的面料供应商,公司由此迎来新的转机。
云南保山市昌宁县,来自山东日照的王善禄,是一家茧丝公司的蚕桑技术经理。1986年从蚕学专业毕业后,王善禄进入山东省丝绸总公司下属单位工作,企业改制后离职来到云南。和他一同届毕业的10多名同学中,还在从事本行业的,剩下3到4人
随着市场上纺织面料的多元化,传统丝绸的市场被大幅压缩。加上一直以来,国内丝绸产品设计落后,缺乏时尚元素,品牌缺位等因素,导致大量低端丝绸制品在市场中滞销。2014年10月,浙江湖州丝绸城,一位经营户在市场的二楼平台锻炼身体。
2015年4月,江苏苏州一家丝绸企业展示馆内,顾客正在挑选丝绸产品。市场低迷以及同质化竞争的加剧,迫使丝绸行业酝酿转型,一些企业从单一面料生产,转向成品服装、家纺、提包、时装等产品拓展。不少企业的内心,都在酝酿中国丝绸的“爱马仕”和“LV”。
浙江嘉兴桐乡一家丝绸市场内,丝绸历史被单独做成了一个展厅。历史上,中国被誉为“丝国”。上世纪70年代后,我国茧丝产量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由于在纺织、印染、设计、品牌建立等环节和欧美有不小差距。当下,中国还只是个丝绸大国,离丝绸强国还有一段路要走。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