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南充丝绸 |
精神抖擞的李老 我叫李先培,出生在南充市西充一个贫苦农家,今年88岁了。解放前,我在学生时代就加入了中共地下党从亊学运。解放后,我长期从亊劳动管理工作,先后在四川省劳动厅和南充市劳动局工作,曾担任南充市劳动局领导岗位。在从亊劳动管理工作的几十年中,我对南充丝绸有着特殊的情结。我是丝绸世家, 父母在农村栽桑养蚕,爱人和两个妹妹都在南充丝绸企业缫丝织绸。在工作中由于主管劳动和安置,经常与就业打交道,与丝绸企业有过不少接触。我至今对南充丝绸的一些人和事记忆犹新。 一、记忆中的丝绸业——兴旺的南充丝绸 南充素来有着“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称,丝绸生产历史悠久,而丝绸产业也是南充一大支柱产业,丝绸产品曾获国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膺金奖,扬名海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南充丝绸总产值超过100亿大关,创税利8000万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容纳城乡劳动最多时达到110万人,产品远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出口基地。我清楚地记得,在当时,南充丝绸企业招工十分火红,大批青年涌跃报名要当丝绸工人,竞争非常激烈。此时,南充丝绸产业帮助安置城市失业人员达10多万人。而在农村,桑树种植100万亩,蚕茧生产量100万担;投资1.2亿元,实现产地集中桑园化,栽植标准化、桑园良种化;培育养蚕大户1万户,年发放蚕种50万张,产茧1600万公斤,1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年蚕桑综合效益11亿元,人均增收2000元。此后,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南充新开发的丝绸产品仍畅销6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1.75亿美元,还逐步建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科研实力较为雄厚。 二、记忆中的丝绸厂——南充市果城绸厂的建设和发展 1979年,省知办拨款110万元支持兴办南充市果城绸厂。果城绸厂占地3.5亩,新建厂房3010平方米,拥有织机38台,吸纳回城知青148人,生产洋纺、被面、东方昵等品种,年生产能力54万平方米。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果城绸厂迁至市郊火花乡荒坡,占地54.72亩。当时,我从劳动局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应聘为迁扩建工程指挥长。由于建厂资金紧缺,我多次到省厅申请经费。在我和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得到省厅下拨的250万元和银行发放的贷款400万元,再加上老厂积累的150万元,共计投资800万元。新建起厂房1.32万平方米,住宅7493平方米,新安装织机162台,增加11个新品种和上百个花色,年创产值1000余万元,上缴税利150万元,产品出口欧美等国家,创汇300多万美元,先后安置回城知青1000余人,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此外,我们还深化企业改革,推行厂长负责制,对中层干部实行聘用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济责任承包制,把职工利益和企业效益捆在一起,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职工收入稳步提升,南充市果城绸厂也由微型企业转变为新兴中型企业,为南充丝绸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受到国家劳动部、纺织部、省劳动厅授予的“先进企业”等表彰奖励。1993年,果城绸厂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被私人买断经营。 三、记忆中的丝绸人——从知识青年到名企高管 在我主管知青工作期间,接触了不少知识青年。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知青汪明树。汪明树1969年下乡务农,1972年进入南充绸厂,当上了织绸工人。在此期间他尽心学习,刻苦钻研技术,出自他手的产品质量、数量都是全厂第一。他是厂里的优秀员工,当上了副厂长、公司总经理,被评为“四川省优秀企业家”、“南充地区技术进步先进个人”等。1973年,汪明树被厂里选送到成都中医学院深造学习。经过四年的学习,他回厂后还兼任厂医院院长。那时候,厂里职工和家属多达上万人,汪明树一直坚持和工人同吃同住,把所有时间和爱心都献给病人,救治了不少职工,而自己的家事无暇料理,但他从未叫苦叫累,一直坚持无私奉献。 2005年,57岁的汪明树快到退休的年龄,他也辞去了四川美亚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南充绸厂)副总经理职务,此时,南充市内的丝绸企业——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诚挚邀请他加入企业。经过一番思考,汪明树决定加入依格尔,开始新的征程。在他的管理下,依格尔依托高新技术平台,以产学研为纽带,大力进行技术创新。依格尔还专门针对丝绸产品易脱色、易皱这一问题,经过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开发出公司主导产品——特宽幅高精密大提花真丝家纺家居面料,在材料结构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该项技术在国内空白。如今,依格尔凭借自身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已与欧美签订大批订单,一举占领了丝绸纺织服装的高端市场,有几十种销往欧美国家的“拳头”产品,很多丝绸制品都受到国内外友人的青睐。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