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管兰生:让失传几世纪丝绸染缬技艺“重生”
管兰生:让失传几世纪丝绸染缬技艺“重生”
来源:四川蚕业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2-25 | 阅读次数:697次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举世闻名,作为丝绸的故乡,丝绸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是古代中国强盛文明的象征。由于历史原因,自北宋以来,曾经绚丽多彩的丝绸染缬技艺逐渐衰落,以至于失传。
如今,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管兰生经过多年研究,复活了曾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盛行的染缬技艺,让这项一度销声匿迹了几个世纪之久的古老技艺获得“新生”。
染缬是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分为糊染、扎染、蜡染和夹染四种类型,使用传统染缬的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江南地区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地 区为主,尤以古代丝绸之路上流行的染缬技艺最为缤纷鲜艳,图案种类繁多。说到与传统染缬的缘分,管兰生说:“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母亲给我们做衣服都是手 工染布,于是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染布。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时,我曾经去市场买那种纯棉白背心,回来染上图案再去卖,用以补贴学费。”对于他来说,这门 技艺就像一粒种子,很早便在心中生根,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芽。
他投入染缬的研究室从20多年前开始创建。从中国画专业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高校教授服装设计,“当时看敦煌壁画,特别好奇壁画上飞天形象的服装是怎么印染的,竟然可以这么漂亮,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管兰生回忆。
由于传统技艺失传,加上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其中多数古代染缬实物散佚海外,因此,管兰生的研究可谓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完全靠自己一点点摸索。
从1992年开始,20多年的时间里,管兰生的精力几乎都被丝绸染缬技艺占据,他不仅遍查无数文件,而且到各地进行调查,“我所在的兰州这个城市 很特别,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地的人会集于此建设这个城市,保留了很多地区的传统印染技艺,如果留心,能找到不少老艺人。另外,这些年我跑了很多地方, 有一次在藏区偶遇一位老太太,她采集野生沙棘回家去煮,这样可以将布染成咖啡色,于是我就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就这样,看得多了,久而久之,你就能成为专 家。”记录各种传统印染技艺之后,管生兰便回到工作室摸索,“这些年,废布不计其数,由于太多,丢掉又可惜,就把实验用完的废布捆起来做了家里的拖把。”
有一次他的学生“恶作剧”地将酒洒在染料里,本以为此次染出的布会成为废料,没想到颜色却格外鲜艳莹润,后来通过研究,管兰生了解了酒对于提高染色鲜艳度的神奇功效。
如今管兰生已“复活”了古丝绸染缬艺术中的一些基本技艺,通过细致捆扎、繁复浸染,让色彩在丝绸的褶皱中展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这些染料都是 来自植物或动物身上的天然原料,绿色环保。他介绍,动物中,有一种叫胭脂虫的小昆虫可以染出紫红色。植物中,藏红花可以染红色;夏季槐花未开放的花蕾被称 为“槐米”,可以染出黄色;栀子花也可以染出黄色。另外,一些蔬菜水果如洋葱可以染出黄色,紫甘蓝可以染出紫色,还有桑葚、柿子、石榴、甜菜、蘑菇等,都 可以用来染色,甚至一些想象不到的废弃物都可以加入染料的行列,比如核桃皮、喝剩的茶叶、咖啡、葡萄酒等。
对于这些原料的染色效果,管兰生说:“你会发现,相比化工染色的鲜艳夺目,自然界的染料染出的色彩温婉柔和,非常耐看。”不仅如此,这些天然染料 除了无毒无害之外,对于人体还有特殊的功效,比如藏红花有活血化淤的功效,槐米可以清热解毒,这些神奇的功效还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染缬技艺的研究中,需要用到许多化学知识,这让学美术出身的管兰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他边做边学,遇到面料容易褪色的问 题,就研究各种固色剂的性能以提高色牢度。在研究中,他还发现使用不同器皿对于染色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不断实践他知道,譬如以洋葱为主料,用铝制和瓷质器 皿配以其他辅料可以染出不同颜色的面料。
在不断积累古丝绸染缬技艺的过程中,管兰生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有一次他的学生“恶作剧”地将酒洒在染料里,本以为此次染出的布会成为废料,没想到颜色却格外鲜艳莹润,后来通过研究,管兰生了解了酒对于提高染色鲜艳度的神奇功效。
如今,管兰生把油画绚丽的色彩、中国画的意境与染缬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机械生产出的“冷漠”产品产生了 “审美疲劳”,而充满自然情怀的手工染缬作品逐渐受到青睐。未来,管兰生和他的团队不仅计划将染缬作品复制到丝巾、衣物上,让其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打 算将它与旅游产业、文化艺术产业相结合,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