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文化将成百里钱塘新亮点
来源:海宁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10-24
| 阅读次数:587次
将蚕桑文化保护融入百里钱塘,打造一个集蚕桑生产示范、蚕桑文化体验、蚕桑民俗展示、蚕桑非遗传承于一体的蚕桑生态文化休闲展示区,成为海宁市百里钱塘建设中的一大新亮点。
近日,《海宁市区域性蚕桑保护规划(2014-2020)》通过专家评审,《规划》以“在桑上破题,在蚕上突围”为基本思路,创新蚕桑文化保护传承模式,确定沿百里钱塘的盐官镇、周王庙镇形成38平方公里保护区域,设置“二区二核”,将蚕桑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融入百里钱塘,使百里钱塘的外延更广泛,内涵更深刻,打造“三位一体”旅游综合体。
海宁市区域性蚕桑保护规划图。
七旬老人之梦 蚕桑习俗应该创新保护
江南之地,鱼米之乡,除了河流和稻田,桑园亦是不可或缺的一大风景线。
盐官古镇九里桑园“何文秀传说”在江南家喻户晓,周王庙镇云龙村蚕桑生产习俗列入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这些海宁蚕桑的骄傲自古以来影响深远。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全市传统蚕桑产业逐渐萎缩退化,富有地方特色的蚕桑文化、蚕桑民俗面临被遗忘甚至失传的境况。
今年75岁的蚕农戴银发见证了海宁蚕桑产业和蚕桑文化的变迁。
戴银发是周王庙镇云龙村人,住在云龙蚕桑文化园不远处,已养蚕50多年。
见到戴银发时,他和妻子正拿着满筐桑叶准备喂蚕。由于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夫妻俩只养了2张晚秋蚕。“我家一年养4次蚕,分别是春蚕、夏蚕、中秋蚕和晚秋蚕。现在养的是晚秋蚕,因为蚕宝宝大了,吃桑叶的速度很快,一天要喂3次,每次间隔8小时,经常要半夜起来喂。”戴银发说,养蚕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让蚕宝宝吃饱,一天要采两次桑叶,早晚各一次,下午喂好后还要给蚕宝宝收拾“床铺”,俗称“剔蚕”,将蚕宝宝的排泄物整理出去。“我和老伴整日围着蚕宝宝转,再过一段时间天冷了,每天要喂四次,到时候更忙。”
戴银发20岁左右开始养蚕,“那时我刚分到蚕业大队,还当上了队长。后来和老伴在家养蚕,一直养到现在。” 戴银发回忆,那时养蚕的人很多,每天大家一起采桑叶,非常热闹,特别是收蚕茧的时候,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挑着一筐筐又白又大的茧子,排着长长的队伍,茧站的人都忙不过来。
“这种场景早就没有了,现在乡下房子盖得越来越漂亮了,养蚕容易脏,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养。”戴银发说,虽然云龙村70%的农户还在养蚕,但张数都不多,主要是因为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怎么养,也不愿意养。
“养蚕的人越来越少,必然影响到蚕桑文化的传承。”戴银发说,以前缫土丝、剥丝绵、吃蚕饭、祭蚕神等传统习俗活动很多,现在只能在少数地方可以看到了。“我觉得,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应该进行创新保护,让我们的后人们都能体验到,这也算是我老来的一个梦想吧。”
融入百里钱塘 划定蚕桑保护“二区二核”
为推动海宁蚕桑保护,创新传承蚕桑文化,今年5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作出《关于突出种桑保护 重点有效传承蚕桑文化的决议》,明确提出对我市蚕桑产业和文化进行规划。近日,《海宁市区域性蚕桑保护规划(2014-2020)》通过评审,这是我市实现蚕桑可持续发展,保护传承古老蚕桑文化的重要举措。
《规划》按照“在桑上破题,在蚕上突围”的基本思路,将蚕桑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融入百里钱塘,打造全新的蚕桑生态文化休闲展示区,使百里钱塘的外延更广泛,内涵更深刻。
《规划》确定沿百里钱塘的盐官镇、周王庙镇形成38平方公里保护区域,设置“二区二核”。“二区”是指2个重点保护区,包含以蚕桑生产示范、蚕桑非遗传承为主题的盐官镇蚕桑文化保护区和以蚕桑文化体验、蚕桑民俗展示为主题的周王庙镇蚕桑文化保护区。区域共涉及3个镇14个村,桑园总面积15511亩。其中盐官镇蚕桑文化保护区包含祝会村、联农村、新星村、安星村、城北村、中新村以及丁桥镇群海村、海星村,桑园面积5027亩;周王庙镇蚕桑文化保护区含云龙村、胡斗村、荆山村、石井村、双涧村、星火村,桑园面积10484亩。
“二核”是指在重点保护区域内,设立2个核心保护区,保护面积1467亩。分别是在盐官镇蚕桑文化保护区内,设立九里桑园生态文化核心保护区;在周王庙镇蚕桑文化保护区内,设云龙蚕桑民俗文化核心保护区。
规划观光线路
打造旅游综合体
记者从市农经部门了解到,2002年到2013年12年间,我市蚕桑产业总体呈下降态势,其中桑园面积从2002年的10万亩跌至2013年的8万亩以下;蚕种饲养量从2002年的37万张降至2013年的14万张;蚕茧产量从2002年的13332吨降至2013年的6329吨。
市蚕桑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稳定蚕桑种植是蚕桑保护和传承的基本保证,到规划期末,全市桑园总面积将稳定在5万亩,其中果桑面积500亩左右,发种量维持在10万张左右,蚕茧产量4500吨,桑苗繁育量1亿株,蚕桑亩产值4000元左右。
同时,通过创新开发蚕桑旅游产品,研究推广蚕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深入挖掘蚕桑文化等措施,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和蚕桑文化传承保护。按照《规划》,拟以盐官景区和百里钱塘为核心依托,规划观光旅游线路,将钱江潮、蚕桑保护区、皮革城连成一线,打造具有海宁特色的“观—奇潮”、“娱—蚕乡”、“购—皮革”三位一体旅游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