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扬州蚕娘仅剩800位 “栽桑养蚕”今后或将不复存在
 

扬州蚕娘仅剩800位 “栽桑养蚕”今后或将不复存在

来源:扬州网-扬州时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8-27   |  阅读次数:661次

 扬州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蚕桑业的发展,还衍生了蚕桑文化,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就提到有《养蚕》歌,而在玉带河和漕河,还有着体现农耕文明的“邗上农桑”一景。民国时期,在城东郊建成“扬州蚕种场”有上千亩桑园。

     扬州自古便是著名的蚕桑之地,家家养蚕、户户出丝,蚕桑文化历来是扬州文化中古老重要的组成部分,蚕桑业更是扬州农村主要的支柱产业。扬州蚕娘就是由扬州“蚕桑文化”衍生出的特殊群体,她们像春蚕一样默默奉献青春,也是扬州地区贤慧善良的妇女代表。昨天,记者对蚕娘进行了采访,试图还原扬州蚕娘的艰辛和神韵。

    一条运河水泱泱,两岸尽是采桑娘

    家住江都区仙女镇高峰村的孙秀娣今年已近七旬,她告诉记者,自己打小便在成片的青翠桑园里长大,看别人养蚕看了大半辈子,自己养蚕也养了大半辈子。回忆起小时候村里养蚕的光景,孙秀娣很是向往,“成年男子一般都是干重一点的农活,养蚕这活自然落到了妇女的身上。我小的时候,大概是六十年代左右,那时候交通还不是很发达,蚕茧都是靠船往外运,到了运茧的时候,河面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孙秀娣用“像一场老电影”来描述当时的情形,纵横交错的河道里全是运茧的船只,而船舱里是银光闪闪的蚕茧,船头船尾上掌橹和点篙的蚕娘,一边摇着船一边喜孜孜哼着软糯的小调,摇船时自然摆动着的姣好身姿,引得沿岸的男人驻足观看。

    “一条运河水泱泱,两岸尽是采桑娘。汗衫挂在桑枝上,上风吹过下风香!”这是一首民间小调,通过写风吹汗衫送芳香来描述女子采桑的迷人风韵,极为形象。孙秀娣讲述,“我们小的时候很多妇女干活时喜欢哼哼小调,这是我们水乡独有的。用我们的方言来唱,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她养了大半辈子蚕,却至今独身

    “养蚕这个事情,我可以说一天,要注意的地方太多了,这是我大半辈子的经验。”孙秀娣给记者讲起了她的“养蚕经”。“我们经常说育好小蚕一半收,就是说蚕种拿回来之后的那几天至关重要,第一天跟第二天一定要遮光,要保证温度适宜,一般第一天是华氏75度左右,第二天是华氏78度左右。到了第三天,就要给蚕宝宝感光了,这养蚕可是个精细活。”

    孙秀娣本是个普通农民,小学毕业。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在村里干部的引荐下来到江都仙女镇农科所学习,自此她便开始一边养蚕一边学习,“我记得我们开始养蚕的时候,仙女镇那时候叫双沟镇,差不多有三百到四百户的蚕农,我就是其中之一。”孙秀娣很执著也很好强,硬是在养蚕这事儿上拼出了一片天地。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形容孙秀娣在养蚕这事上的坚持和钻研,一点也不为过。没过几年,孙秀娣就当上了当时双沟镇养蚕站的站长,从一个摸索学习养蚕知识的“门外汉”成了指导蚕农养蚕的“专家”。但是因为她太过于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也耽误了自己的个人问题。

    “东桑西移”后
“扬州蚕娘”或将消失

   面对满园的桑树,孙秀娣喜忧参半,“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现在养蚕的越来越少了,我们这里现在还剩几户了。”孙秀娣介绍,因为近年“东桑西移”后,江浙一带养蚕成本增加,市场需求下滑,价格很不稳定,很多养蚕大户都改行了,“像以前一开始养蚕是一年五季,后来变成一年三四季,到现在变成一年两季,就是春蚕跟晚秋。”

    扬州蚕桑业的衰落,有一个大的背景。市农林局副局长刘健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东部省份的蚕丝不再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因而国家开始推行“东蚕西移”战略,在广西等西部省份大力发展蚕桑业。黄健介绍,目前扬州养蚕的多是60岁左右的蚕农,而其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女性,也就是“扬州蚕娘”,“这一批人对养蚕还是很有感情的,但这一批人不养蚕后,扬州就基本不会再有人养蚕了。未来的某一天,说不定就不会再有蚕农养蚕了,也更加没有扬州蚕娘这一说了。”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