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国丝绸业宏观调控的思考
陈亦庆
(
一、丝绸业的特殊性制约了其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就决定了国家调控的必要性
(一)丝绸产品生产的常年性和所需原料供应季节性的不协调,尤其是蚕茧生产受行情、气候、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茧丝供应和价格变化较大,而产品生产对茧丝的需求在常年中相对稳定,变化较小。这些矛盾造成供求和价格的波动和不稳定。
(二)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对鲜茧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1、鲜茧是鲜活产品,时效性很强,杀蛹烘干前不能直接体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也不能象其它商品那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进行买卖活动,形不成事实上的流通。
2、鲜茧的收购与其它商品的买卖不同,收购中竞争越激烈就抬价越高,茧质越差,资源被破坏越严重。鲜茧的收购、买卖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主渠道,因此它难以形成充分的竞争。
3、鲜茧性状多,质量差异大,检测难度高,计价复杂。
(三)种桑养蚕涉及千家万户,地域广阔,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其中不少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边缘山区,信息相对闭塞,很难单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好。
(四)丝绸产业链长,制约了对供求关系的调节和价格机制应用的灵活性。
丝绸是外向型产业,其产业链长、工序复杂,既跨越动、植物两个领域,也涉及农工贸三方利益。尤其是对其产业链的源头---植桑和制种,桑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蚕种是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对它们的调整远滞后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当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时,桑苗可能已经成林,蚕种也早已制好;相反,桑树被砍掉了,蚕种大幅度减少了,可市场可能已好转了。调头难而慢。如果遇到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或病虫害,事情就更说不清楚了。
因此,丝绸业的起起落落有其难以避免的客观原因,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经常交替出现,有时“火药味”甚至很浓,使人感到这个行业多也多不得,少也少不起,似乎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二、丝绸业运行的实际显示了国家调控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是商品供求信息的指示器,但是,在当前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带有某种盲目和自发性,价格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商品的实际供求状况,常表现出非理性波动,从而给生产、销售带来种种问题。丝绸业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一)价格的非理性波动扰乱了供求关系变化的常态和价格的正常走势,例如:
1、2003年9、10月间,尽管当时全国的茧丝供应仍显偏松,但由于受秋茧减产的预期影响,茧丝价格急剧攀升,在两、三个月内茧、丝价格分别上升80%和50%,涨幅最大的9月份,一个月内就分别上涨40%和35%;
2、2004年6月以后,行业内的茧丝货源已趋紧,内外销趋旺,价格理应稳步回升,可是8月中旬价格开始下跌,至10月中旬茧、丝价格跌幅分别为23%和13%;
3、2004年秋茧生产增加较多,供应压力相应加大,价格理应适当向下盘整,但11月上旬又回升上走,至12月底,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合同订购价干茧每吨约上涨6000元,B类生丝每吨上涨约1万元。
(二)价格非理性波动,抑制消费,影响生产和销售。
价格的正常波动,能活跃交易,增强资源的流动性,从而扩大消费。但是,如果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并在短期内剧烈震荡,使茧丝“消化不良”丝绸消费受到抑制,表现在:
1、影响出口:国内价格短期内剧烈波动,使丝绸产品的内外销价格和上下游产品间的价格一时难以衔接“配套”,这将造成外商观望,出口订单减少。另外,从出口企业来讲,在原料价低位时对外签订合同,待组织生产购进原料时价格已攀升,但对外已签的合同必须履行,这就易造成企业出口亏损,影响出口。再从全国丝绸出口看,2003年10月的茧丝价格暴涨并没有使2004年上半年的出口延续2003年下半年较强劲的惯性。相反,2004年上半年大部分月份丝绸大类产品出口量均低于2003年的月均水平。2006年的情况更明显,由于茧丝价格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使当年(冲抵进口后)出口丝量比2005年约减少17.67%。
2、影响丝绸生产
从近年看,价格的波动往往是干茧敏感、先行,而生丝等后道产品的价格变化相对滞后。价格的剧烈波动造成了丝绸上下游产品间价格倒挂,再加上成本大幅度上升,使生产加工环节利润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据了解,2007年第一季度使用2006年高价茧的丝厂每吨丝亏损甚至高达8万元,出现了卖丝不如卖茧的现象,大部分工厂被迫放慢生产,一部分停产,也有的被迫关门。据报道,2007年上半年重庆市缫丝企业全面亏损,并导致该市当年前九个月整个丝绸工业的亏损。
(三)价格的非理性波动,放大了预期效应,刺激或抑制蚕茧生产。
由于2003年下半年茧丝价格的暴涨,2004年南方某些产区过高的春茧价格给全国蚕茧收购前的行情发出了一个不确定的导向信号,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后来的全国其它产区的蚕茧收购价,从而也刺激了当年夏、秋茧以至2005年的蚕茧生产。2006年经历了价格暴涨暴跌后,需求大幅度萎缩,导致2007年的茧价,尤其是夏秋茧价大幅度下降,打击了蚕农生产积极性,甚至有的地区去冬今春出现了挖桑或弃管现象。
三、关注厂丝储备的调控作用
尽管丝绸业有其种种特殊性,但其产品毕竟是商品,尤其是鲜茧以后的各道产品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它们最终要受制于一般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市场经济在其较长的转轨过程中,现行的丝绸体制和上述丝绸业运行中的种种问题,充分显示了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不健全,甚至失灵,从而导致商品价格非理性上涨或下跌,国家实施厂丝储备等宏观调控措施正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这一缺陷。
尤其,我国茧丝绸的农工贸利益分割,有时后道环节眼看着前道的茧价暴涨,无可奈何,无法形成合力,行业也难以抵御潜在的市场风险;当价格暴跌时,农民弃管弃养,甚至发生大面积砍桑,给生产力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国家及时收储厂丝对稳定市场和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就收储本身来说,它并不能马上从根本上改变茧丝的供应量,但它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它可通过收储杠杆来重新调整行业各产业链间的利益分配,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最终既可能适度调控生产供应量,又可能有效调控市场需求,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近几年国家实施的厂丝储备,通过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调控茧丝价格,总体上在不同时期收到了程度不同的效果。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1、实施厂丝储备必然给国际市场传递一个“中国厂丝供大于求,有大量库存”的不利信息,给外商压价提供了借口,影响我国出口企业提高卖价。同时,在厂丝的流转上有可能出现外商争购新丝而导致储备丝的滞销。
2、厂丝储备事实上是为过量生产的厂丝提供了一个“蓄水池”。但是,当丝绸消费增长缓慢,人们须注意扩大市场需求,控制生产供应时,厂丝储备又可能给人们产生茧丝供应基本平衡,或者供不应求的假象,从而导致刺激加工业和蚕茧生产的盲目发展,这又可能进一步加剧产销和供求的失衡。
3、从目前看,要使国内外丝绸需求大幅度增加,还需要时间和条件,而近年我国茧丝生产快速增长的势头估计不大可能根本改变,这厂丝储备的“蓄水池”犹如建“水库”,需要考虑“来水”和“泄洪”流量的关系,否则对“下游”可能带来风险,尤其在“库容量”增大后。
4、由于我国各地蚕茧质量,水质和缫丝技术的差异,各地厂丝质量不同,外商为保证成品质量,一般要求定厂供应厂丝,而收储的厂丝又来自全国多家工厂,品位质量各异,这与外商定厂供应要求相左,可能影响出口。
5、储备厂丝将需巨额资金和费用利息,加之要求较高的仓储条件,如果保管不善,发生霉变或虫蛀而贬值,或者在实施中出现某些失误,这就等于将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包袱甩给国家,国家将承担巨大的经济风险。
笔者认为,厂丝储备作为策略性、阶段性的调控手段,对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很重要,但在具体实施中对上述问题似应研究和完善,否则有可能会影响其调控的实际效果。
四、“东桑西移”与宏观调控
(一)关注“东桑西移”中的经济规律
自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实施的以来,我国的蚕茧生产出现了快速发展,引起了业内对茧丝产销和供求的关注。众所周知,“东桑西移”实际上就是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变化所发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这是普遍的经济现象,不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意大利和法国蚕丝业的衰落,还是七十年代中期后繁荣了近半个世纪的日本蚕丝业的变迁,无不反映了这一经济现象。我国的情况同样如此。远的不说,仅从2000年至2005年的六年间,东部地区的桑园面积占全国的比例年平均减少了0.76%,中部地区年平均减少了0.45%,而西部地区年平均增加了1.50%;蚕茧产量,东部地区占全国的比例年平均减少了2.50%,中部地区年平均减少了0.10%,而西部地区年平均增加了2.66%(详见附表一、二)。附表数字说明,2000年至2005年间东、中、西部地区的蚕桑生产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程度正常地转移着;尤其是蚕茧产量,东部地区每年都有不同比例的减少,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每年在按不同比例地增加,而中部地区相对稳定着;此外还可看出,这六年中,东、中部地区减少的那部分产业基本上都转移到了西部地区。
按正常理解,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后,这种转移应更明显和更正常。然而,从2006年和2007年的统计数字看并不是如此。与2005年相比,2006年东部地区桑园面积占全国的比例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0.17%,西部地区却减少了0.97%;蚕茧产量也是这样,2006年东部地区占全国的比例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42%,而西部地区却减少了2.43%。这似乎出现了反向转移。2007年,东部地区主要因秋茧生产遭受严重的灾害,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比2006年都有减少,但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前的2005年相比,其绝对数均有增加,其中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基本持平,而西部地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比2005年仅增加了0.36%,大大低于2000年至2005年年平均增加2.66%的比例。
我们知道,经济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就是经济规律。上述这些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可否说明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中也需关注如何更好地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从经济学角度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经济规律的作用往往表现出它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近年蚕桑产业转移的实际告诉我们,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相对有限,对蚕桑依赖仍然很高,而且他们的文章也强调,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该地区的蚕桑仍是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势项目,是农业产业化的传统产业。在东部地区生产减少不多,或产业转移较慢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推动下,尤其有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以各类项目的形式大面积扩桑,增加生产。各级政府的政府行为似需关注经济规律的作用,否则有可能给国家自身的宏观调控制造新的困难。
(二)关注“东桑西移”与厂丝储备
笔者曾说过,2005年虽然是我国多年来真丝产品出口量最高的一年(出口的长纤维量约7.27万吨),但与10多年前的1993年和1994年相比,其出口量仍未超过多少,或者说基本持平。1993年和1994年出口的生丝量就已分别达到约7.25万吨和7.1万吨(那时海关对出口的真丝针织服装还未作统计)。据海关统计的出口总量匡算,2006年出口的丝量比2005年减少约17.67%,2007年出口的丝量虽然比2006年增加了约1.06%,但与2005年相比仍少出口约16.74%。这说明我国丝绸在国际市场的需求要较快增加是困难的,我们的主动权并不大。人们常说,多年来国际丝绸需求是相对稳定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这部分丝绸消费量增加得更快、更多呢?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难啊!仅就中国丝绸的防缩,防皱和色牢度等问题,可以说上上下下攻了几十年,可最近有报道说仍未完全解决好。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因种种原因确实提高不快。而且不可否认,在有些竞争优势增强的同时,原有的某些优势正在减弱,市场份额也正在受到世界其他丝绸生产国产品的蚕食。因此,要较快地改变我国丝绸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供需状况,还有待作出更大的努力。
国内市场,近年来主要是一些耗能量较大的产品为市场增添了不少新亮点,市场需求有所增加,前景也较好。但乐观中仍需有一份理性和实事求是。从大众丝绸产品消费看,由于种种原因,普通百姓虽有不少消费欲望,但实际难以实现,也就很难形成有效的消费规模。此外,由于国内消费者两极收入差异严重,人均收入和财富集中度的畸形,那些高档高价的丝绸产品也只是少数人的消费追求。有调查显示,虽有很多消费者有购买丝绸的愿望,但实际的丝绸消费目前只占整个服装消费不到0.2%。也有文章直截了当地认为:“丝绸并不是国人的消费主流”,再说“终端市场上真正能激起消费者消费意愿的丝绸产品寥寥无几”。对习惯于做外销的丝绸企业,尽管目前因人民币快速升值导致利润大幅度下降,但真要他们转回头做国内业务困难仍很多,不敢贸然“试水”。甚至有出口公司负责人说,中国丝绸像一个在国外迷路的孩子,明知自己的家在哪里,却进不了自己的家门。因此,与“走出去”在国外闯荡的日子相比,回家的路还很艰辛、漫长。
总而言之,丝绸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较快增加并不容易,而且从根本上说要形成我们长期期盼的现实消费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一些思路和目标的实现属于“正在进行式”,甚至仍是“将来式”。而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近年的茧丝生产供应在不断增加,产销和供求形势不容乐观。就从2007年的情况看,按茧丝产销和供求总量匡算,在扣除国家已收储的那部分丝量,以及留给2008年上半年全国春茧上市前所需的那部分原料,再考虑了近年国内市场消费量有所增加的因素后,2007年底流通领域里的茧丝仍有剩余,而且其中质量档次较低的压力较大。预计今年上半年的原料供应也较充裕。这也就是为什么从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茧丝行情难以走出长期低迷徘徊局面的基本原因。
今年,尽管有些春茧主产区因去年价格下跌,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伤害,还有遭受了今春冰雪灾害的影响,但根据各种因素分析,估计全国全年的生产仍会保持去年的水平,甚至可能有所增加。而今年的丝绸消费,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和不确定,尤其是因美国经济下滑导致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需求下降,我国内企业要素成本、政策成本将继续加大,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累计效应逐步显现和出口退税率可能继续下调,出口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高。今年春季香港丝绸交易会上实际和意向性成交额比2007年下降64.76%,一些主销市场成交严重萎缩,这也是对出口需关注的一个重要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全年我国丝绸业形势目前还不能过早乐观。惟一的目前大家的眼睛盯着奥运,期待着“奥运消费”能增加丝绸消费的新亮点。
以上,笔者围绕我国多年来的茧丝产销和供求情况,反复阐述了国内外丝绸消费较快增长的难度,其目的是希望业内各界要谨慎对待我国的茧丝生产。而近年的实际情况证明,“东桑西移 ”工程的各类项目的实施,最终总会落实到蚕茧生产和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张,茧丝供应的大幅度增加。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多年的情况告诉我们,蚕茧生产本身虽然存在着市场和自然的风险,但一般来说,只要年景稍好,行情较平稳,生产的增加相对容易些。目前有国家“东桑西移”的惠农政策,尤其是有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为增加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即使像2006年和2007年,一些主产区的蚕桑生产遭到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全国的蚕茧产量仍分别达到了73.97万吨和78.21万吨,分别同比增加18.83%和5.73%,均创了我国蚕茧生产历史的新高。如果没有这样大的灾害,我国的茧丝供应规模可能更大,产销和供求矛盾更严重(因为近年的需求有较大的减少)。根据目前情况分析,未来茧丝产销和供求的不平衡状况还会持续,国家的宏观调控不可缺少。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到,国家一方面拿出巨资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最终不断增加茧丝供应量;另一方面又花重金实施厂丝储备,将多余的供应量收上来,以求产销和供求的相对平衡。那么,我们应怎样去理解这两者间的关联性或协调性呢?相反,却让人感到犹如人的左右手在相互打架。
此外,“东桑西移”的产业转移,不应该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转移,而是在高起点、高水平上的升级型转移,更不应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加工能力出现了迅速膨胀。有人测算过,按目前的缫丝生产能力,现有的蚕茧原料缺口达50%以上。超大的生产能力不仅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使用。还给茧丝供求关系造成种种假象,掩盖了目前国内外市场相对稳定的需求与蚕茧生产不断增加的真实情况,也给行情的放大效应推波助澜。
因此,丝绸业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议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就是要根据丝绸业的特点和实际,统筹兼顾经济规律和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统筹兼顾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间的相对平衡,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尤其在增加内需方面多做文章,并努力避免被迫通过大面积砍桑毁桑等破坏生产力的途径来重新修复和调整;要统筹兼顾丝绸业各产业链间“吞吐”顺畅协调,“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还要统筹兼顾与厂丝储备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关系。
1999年-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桑园面积占全国比例的变化(附表一)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
东部 |
桑园面积(万亩) |
323.50 |
346.00 |
370.96 |
406.30 |
366.60 |
349.60 |
354.91 |
400.60 |
399.15 |
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比例 |
36.09% |
37.41% |
34.33% |
34.79% |
31.93% |
30.37% |
31.03% |
31.20% |
28.84% | |
占比与上一年的比较 |
|
+1.32% |
-3.08% |
+0.46% |
-2.86% |
-1.56% |
+1.19% |
+0.17% |
-2.36% | |
中部 |
桑园面积(万亩) |
173.00 |
153.05 |
159.21 |
173.90 |
166.00 |
167.80 |
186.95 |
220.15 |
230.75 |
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比例 |
19.30% |
16.55% |
14.74% |
14.89% |
14.46% |
14.58% |
16.34% |
17.14% |
16.67% | |
占比与上一年的比较 |
|
-2.75% |
-1.81% |
+0.15% |
-0.43% |
+0.12% |
+2.02% |
+0.80% |
-0.47% | |
西部 |
桑园面积(万亩) |
399.90 |
425.80 |
550.30 |
587.60 |
615.40 |
633.81 |
602.00 |
663.32 |
754.03 |
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比例 |
44.61% |
46.04% |
50.93% |
50.32% |
53.61% |
55.05% |
52.63% |
51.66% |
54.48% | |
占比与上一年的比较 |
|
+1.43% |
+4.89% |
-0.61% |
+3.29% |
+1.44% |
-1.46% |
-0.97% |
+2.82% |
说明:(1)资料来源: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对全国19个省市区蚕茧生产的统计
(2)东、中、西部蚕茧生产的省市区是按国家有关规定划分的
1999年-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比例的变化(附表二)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
东部 |
蚕茧产量(吨) |
223956.00 |
243058.00 |
271808.00 |
280234.95 |
237651.00 |
249537.00 |
246521.95 |
311372.30 |
309655.81 |
占全国总茧量的比例 |
54.75% |
53.46% |
53.09% |
51.08% |
47.66% |
45.78% |
39.60% |
42.02% |
39.59% | |
占比与上一年的比较 |
|
-1.29% |
-0.37% |
-2.01% |
-3.42% |
-1.88% |
-6.01% |
+2.42% |
-2.43% | |
中部 |
蚕茧产量(吨) |
51425.00 |
54351.00 |
58391.00 |
54955.00 |
51463.00 |
57670.30 |
74235.99 |
88503.34 |
90539.90 |
占全国总茧量的比例 |
12.57% |
11.96% |
11.41% |
10.02% |
10.32% |
10.58% |
11.93% |
11.94% |
11.58% | |
占比与上一年的比较 |
|
-0.61% |
-0.55% |
-1.39% |
+0.30% |
+0.26% |
+1.39% |
+0.01% |
-0.36% | |
西部 |
蚕茧产量(吨) |
133639.70 |
157205.30 |
181750.98 |
213376.85 |
209546.00 |
237879.00 |
301744.10 |
341234.00 |
381902.50 |
占全国总茧量的比例 |
32.68% |
34.58% |
35.50% |
38.90% |
42.02% |
43.64% |
48.47% |
46.04% |
48.83% | |
占比与上一年的比较 |
|
+1.90% |
+0.92% |
+3.40% |
+3.12% |
+1.62% |
+4.99% |
-2.43% |
+2.79% |
说明:(1)资料来源: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对全国19个省市区蚕茧生产的统计
(2)东、中、西部蚕茧生产的省市区是按国家有关规定划分的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