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屋里养着勿少蚕宝宝。”相信许多无锡人对这首童谣并不陌生。近日,锡城知名拍客“@斗山星辰”发微博说,西漳蚕种场的负责人说是蚕场今年不再养蚕了,目前桑园暂时还在,这也可能是无锡最后的八亩桑园了。无锡的养蚕业成为历史,至少目前没有人续写养蚕的历史。 “今年确实不再养蚕了。”说起目前的状况,在西漳蚕种场做了20多年的冯师傅连连叹气。他说,蚕场的蚕茧育种早已是“两头在外”:技术人员在外地育种,培育出的蚕种主要销往外地。随着蚕农的减少,近几年蚕种场每年外发的蚕种数量都在下降,2008年还发出有12多万张,2009年就降到了6万多张,此后逐年大幅度下降,“到了去年,无锡本地蚕户就基本不拿蚕种了。” 外发蚕种少了,蚕场自然难以为继。西漳蚕种场厂长谈建宾算过经济账,一户蚕农领一张蚕种,一亩的桑地最后也就能产出100多斤的茧子,按现在每斤蚕茧20元算,一季的收入才2000元,“这还没去除成本,这么点收入,谁还愿意养蚕?”据了解,早在2009年江阴、锡东蚕种场已经不发放蚕种了,随着西漳蚕种场也不再养蚕,无锡的蚕种场已集体告别养蚕业了。 “我们其实都已经不在蚕场做了。”冯师傅说,蚕场不养蚕了,养蚕师傅自然就没了用武之地。一部分人经过堰桥街道分流后,到街道城管部门重新上了岗。他说,现在的西漳蚕种场只剩下了八亩桑园和冷库,工作人员也只剩下办公室等少数看守人员。许多网友在看过“@斗山星辰”发在微博上的一组去年拍摄于西漳蚕种场养蚕画面后,都不胜伤感。“@朵樱”说:“好可惜,经济是发展的动力和支持,真心希望能关注养蚕业,它已经不只是谋生的方式,也是文化的传承。” 人虽已离开蚕种场,冯师傅们始终牵挂着蚕场,只因希望并未断绝。“场里经过多年筛选出来的86个蚕种,包括新培育出来的‘苏荣X锡玉’,现在都保存在冷库里。”冯师傅说,摆在蚕场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在外地走蚕种规模化养殖道路,“蚕场与外地大学以及省蚕种所的合作一直在洽谈当中,虽然到目前还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二是,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办蚕种博物馆。不管走哪条道,只要蚕场能获新生,冯师傅都愿意随时回来继续守护蚕宝宝,“它们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希望相关部门能伸手扶持一把,不要轻易舍弃。”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