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的出口总量计算,2006年出口的丝量比2005年减少约17.67%,2007年出口的丝量虽然比2006年增加了约1.06%,但与2005年相比仍少出口约16.74%。这说明我国丝绸在国际市场的需求要较快增加是困难的,我们的主动权并不大。人们常说,多年来国际丝绸需求是相对稳定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这部分丝绸消费量增加得更快、更多呢?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难啊!仅就中国丝绸的防缩、防皱和色牢度等问题,可以说,上上下下攻了几十年,可最近有报道说仍未完全解决好。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因种种原因确实提高不快。不可否认,在有些竞争优势增强的同时,原有的某些优势正在减弱,市场份额也正在受到世界其他丝绸生产国产品的蚕食。因此,要较快地改变我国丝绸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供需状况,还有待作出更大的努力。
国内市场,近年来主要是一些耗丝量较大的产品为市场增添了不少新亮点,市场需求有所增加,前景也较好。但乐观中仍须有一份理性和实事求是。从大众丝绸产品消费来看,由于种种原因,普通百姓虽有消费欲望,但实际难以实现,也就很难形成有效的消费规模。此外,由于国内消费者收入差异过大,财富集中度过高,那些高档高价的丝绸产品也只是少数人的消费追求。
有调查显示,虽有很多消费者有购买丝绸的愿望,但实际的丝绸消费目前只占整个服装消费的0.2%。也有文章直截了当地认为“丝绸并不是中国人的消费主流”。再说终端市场上真正能激起消费者消费意愿的丝绸产品寥寥无几。习惯于做外销的丝绸企业,尽管目前因人民币快速升值导致利润大幅度下降,但真让他们转回头做国内业务困难仍很多,不敢贸然试水。甚至有出口公司负责人说,中国丝绸像一个在国外迷路的孩子,明知自己的家在哪里,却进不了自己的家门。因此,与“走出去”在国外闯荡的日子相比,回家的路还很艰辛、漫长。
总而言之,丝绸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较快增加并不容易,与我们长期期盼的消费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一些思路和目标的实现属于正在进行时,甚至仍是将来时。另一方面,近年的茧丝生产供应在不断增加,产销和供求形势不容乐观。就从2007年的情况看,按茧丝产销和供求总量测算,在扣除国家已收储的那部分丝量,以及留给2008年上半年全国春茧上市前所需的那部分原料,再考虑到近年国内市场消费量有所增加的因素后,2007年底流通领域里的茧丝仍有剩余,而且其中质量档次较低的茧丝剩余量更大。预计今年上半年的原料供应也较充裕。这也就是为什么从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茧丝行情难以走出长期低迷徘徊局面的根本原因。
今年,尽管有些春茧主产区因去年价格下跌,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伤害,加上遭受了今春冰雪灾害的影响,但根据各种因素分析,估计全国全年的产量仍会保持去年的水平,甚至可能有所增加。而今年的丝绸消费,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和不确定,尤其因美国经济下滑导致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需求下降,我国国内企业要素成本、政策成本将继续加大,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累计效应逐步显现和出口退税率可能继续下调,出口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今年春季香港丝绸交易会上实际和意向性成交额比2007年下降64.76%,一些主销市场成交严重萎缩,这也是对出口需关注的一个重要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对我国全年丝绸业形势目前还不能过早乐观。目前,大家的眼睛盯着奥运,期待着“奥运消费”能成为增加丝绸消费的新亮点。
以上,笔者围绕我国多年来的茧丝产销和供求情况,反复阐述了国内外丝绸消费较快增长的难度,其目的是希望业内各界要谨慎对待我国的茧丝生产。要根据丝绸业的特点和实际,统筹兼顾经济规律和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统筹兼顾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间的相对平衡,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尤其在增加内需方面多做文章,努力避免被迫通过大面积砍桑毁桑等破坏生产力的方式来重新修复和调整;要统筹兼顾丝绸业各产业链间吞吐顺畅协调,还要统筹兼顾与厂丝储备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