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专稿]关于鲜茧缫丝及鲜茧丝的对话
 

[专稿]关于鲜茧缫丝及鲜茧丝的对话

来源:茧丝交易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12-23   |  阅读次数:837次


编者按:“鲜茧丝”并不是一个新生的事物,然而当下“鲜茧丝”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鲜茧缫丝也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一些企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入到鲜茧缫丝行列。如何看待鲜茧缫丝这个问题?贸促会四川省南充市委员会退休高级工程师罗达天接受了茧丝交易网的采访,就“鲜茧丝”产生及发展的背景进行了深入梳理,并对行业应当如何应对鲜茧缫丝兴起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茧丝交易网:
罗老师,近期颇受业内关注的鲜茧缫丝及“鲜茧丝”的话题,即一些缫丝厂不是使用经过加热杀蛹、并烘至适度干燥的干茧,而是使用冷冻杀蛹、并在冷库贮藏的所谓“鲜茧”缫丝,并由此而缫制出的所谓“鲜茧丝”。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罗达天:好的,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让我们先简要地回顾一下近代的缫丝工业。
1840年鸦片战争前,我国蚕丝生产技术领先世界的局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西欧,当时已从封建主义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缫丝业(由茧缫丝)、丝织业(由丝织绸)在此之前都早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手工作场;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缫丝业已向机器工业生产迈进。西欧缫丝业的工厂化,是早于和高于丝织业的。意大利于1805年就已采用蒸汽煮茧缫丝;法国1828年发明共拈式缫丝装置,并开始使用蒸汽机械动力。
在西欧缫丝业向机器工业生产迈进的同时,我国的缫丝手工业清一色地关闭于小农家庭内部,连独立的小作坊都没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亦无由产生。直到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60、70年代,我国才有近代缫丝工厂出现。
近代缫丝工厂出现之前,我国的缫丝生产方式可以视作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体,即:栽桑、养蚕、收茧、缫丝等生产环节长期不能分化,而在蚕农内部蚕茧生产与缫丝生产紧密结合。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作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体,农民以自己生产的少量蚕茧,在鲜茧出蛾之前的短暂几天时间,用极其简陋的生产工具,将鲜茧加工为蚕丝。
我以为,这就是鲜茧缫丝的缘起,或者说“鲜茧丝”的由来。

茧丝交易网:那就是说,现在的“鲜茧丝”同历史上(或过去的)“鲜茧丝”还是有区别的是吗?
罗达天:是的。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生产方式不同。历史上(或过去的)“鲜茧丝”,是以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体为生产方式缫制的。而现在我们所讨论的“鲜茧丝”,则是栽桑、养蚕与收购、缫丝这两大环节之间,是有明确的、专业化的社会分工的。
2、生产手段不同。历史上(或过去的)“鲜茧丝”,是农民以自己生产的少量蚕茧,在鲜茧出蛾之前短暂的几天时间,用极其简陋的生产工具,将鲜茧加工为蚕丝。而现在我们所讨论的“鲜茧丝”,则是缫丝厂在收购蚕茧后,将蚕茧置于冷冻库中杀蛹、贮藏,再根据缫丝加工规模,分批量取出经冷冻处理、贮藏的蚕茧,在现代缫丝设备上加工为蚕丝。
3、生产数量不同。历史上(或过去的)“鲜茧丝”,受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体的局限,其数量必然很少。而现在我们所讨论的“鲜茧丝”,则因其栽桑、养蚕与收购、缫丝两大环节之间有明确的、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所生产的蚕丝数量,与历史上(或过去的)“鲜茧丝”比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至于缫丝厂之间,其生产数量的多少,乃视其蚕茧收量、冷冻库的容量和缫丝生产规模而定。
4、产品质量不同。历史上(或过去的)“鲜茧丝”,因其生产工具极为简陋,显然是无法同现在的定纤自动缫丝机上生产的“鲜茧丝”相比的。
茧丝交易网:您能否分析一下当前生产鲜茧丝的背景?
罗达天:我认为当前生产鲜茧丝,存在以下方面的背景:
1、劳动力价格上扬。据我所知,眼下在四川,雇佣一个“普工”的日工资大约在80—100元/日。以一个每一收茧期2万公斤的蚕茧收购站,每一收茧期需雇佣用于蚕茧干燥处理的劳动力3人、每一收茧期5天计算,即需支付人工工资3×5×(80—100)﹦1200—1500元。以广西每年收茧9—10期计算,如果在蚕茧收购期间,能采取蚕茧烘炕处理之外的其他方法(如冷冻杀蛹、贮藏)处理鲜茧,在支付人工工资上则可节省1200—1500元/期的支出;每年可可节省10800—15000元/年的人工工资支出。
2、能源价格上扬。以现在鲜茧烘炕处理常用能源——煤炭的价格而论,当前虽然存在煤炭积压、价格下滑的问题,但长期来看由于资源有限,价格走高的趋势在所难免。以冷冻法处理、贮藏蚕茧,不失为蚕茧、缫丝加工业主的“另辟蹊径”。
3、环保压力日趋增大。目前广为采用的鲜茧烘炕处理设备,无论推进式炕灶还是热风烘茧,多以煤炭作燃料,都存在煤烟及粉尘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与之伴生的治理问题。不治理,日趋加大治理力度的环境保护过不了关;要治理,又要增加相应的资金、技术投入。在这种态势下,采用以电力为能源的冷冻杀蛹、贮藏的方法处理鲜茧,或许应看作一种明智的选择。
4、蚕蛹价格的差异。据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5月13日公布的蚕蛹收购价格信息:干茧缫丝冻蚕蛹5400元/吨(酸价5以下,颜色黄),鲜茧缫丝冻蚕蛹9000元/吨(无黑头无破碎无干瘪,颜色黄),二者之差为3600元/吨,差额达到66.67%。缫丝副产物回收价值的较大差异,不能不认为是集蚕茧收购、缫丝加工为一体的茧丝生产经营业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种较优选择。
5、产品有销路。同干茧既经真空渗透、又经煮茧所缫生丝,干茧只经真空渗透、不经煮茧所缫生丝都能在市场上销售出去一样,鲜茧所缫生丝也有下道工序的用户所接受,到目前还没有听到有用户不接受“只经真空渗透、不经煮茧所缫生丝”、“鲜茧所缫生丝”的信息。
6、由广西蚕茧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广西蚕茧生产有:蚕的生产周期短、年饲养次数多的特点,只要缫丝生产规模——蚕茧收购量之间能够相匹配,再辅之以相匹配的冷冻处理及库存设施,生产鲜茧丝应该是不难的。
茧丝交易网:当前已经有下道工序用户就“干茧只经真空渗透、不经煮茧缫丝”、“鲜茧缫丝”的做法提出了异议,您认为行业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罗达天:从当前市场上流通的生丝来看,不外乎三种:“干茧既经真空渗透、又经煮茧所缫生丝”、“干茧只经真空渗透、不经煮茧所缫生丝”和“鲜茧所缫生丝”。这三种丝,因为鲜茧处理、制丝加工工艺的不同,其外观质量、内在质量肯定是有差异的。由于没有掌握和占有充分的、足够数量的对比试验检测数据,无法妄下结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生产企业树立创名牌优质产品观念。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首要的是所生产的产品要在其外观、内在产品质量要优于其他同类企业;在此前提之下,努力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此为企业谋取永续发展之道。
2、行业协会的呼吁,如同最近召开的“2013年全国茧丝绸产销形势座谈会”上,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所作出的“不生产鲜茧丝”的呼吁。
3、适时修订国家质量标准,将生丝炼减率(或含胶率)、茸毛检验由原“委托检验”列入正式品质检验。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