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扩大宣传,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县、乡镇成立了蚕桑产业办公室,推进蚕桑种植。县乡两级蚕桑领导机构层层召开专题会、培训会、现场会和发放宣传材料,宣传普及种桑养蚕技术,共发放蚕桑宣传材料23503份,发放蚕桑宣传光盘100套。创办《昌宁宣传》蚕桑专刊一期并发放到全县;去年12月开始,在昌宁电视台分期滚动播出专题片《浙江海宁桑,云南月月红》、技术资料片《优质、高产、高效种桑养蚕实用技术》。
三、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适度规模。为确保蚕桑产业如期发挥效益,全县在桑园的规划上,重点规划了三镇一乡即:田园镇3000亩、漭水镇2000亩、勐统镇2500亩和湾甸乡2000亩。同时在柯街、卡斯、鸡飞、翁堵、更戛、大田坝六个乡镇分别安排了示范种植面积100亩,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打好基础。全部都要求选择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种桑,户均规模达2—3亩,做到相对集中连片和适度规模。
四、精心组织,统一技术标准,抓好示范,全面推进工作。在田园镇右文村、勐统镇酒药村各创建300亩以上连片县级样板一块,配套建设蚕桑产业示范样板指挥部,作为全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学习基地。田园镇、勐统镇、湾甸乡、漭水镇还分别建立乡镇级、村级样板各一块。其它各乡镇也分别建立100亩的示范样板。县蚕桑办工作人员实行挂乡包镇,对四个重点种植乡镇派驻了专职技术人员。各乡镇抽调了专职的58名蚕桑技术辅导员,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后进村入户指导。全县召开培训会数百次,确保种桑养蚕各环节技术落实到位。
五、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投入。一是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按“小蚕共育技术规程”对新建的标准化小蚕共育室补助;负责对蚕桑辅导员的技术培训和工资支出;以奖代补,每饲养一张蚕种县蚕桑办奖励2元,乡镇蚕办奖励3元,用于蚕桑工作经费;按每期蚕种饲养量,平均每张种交售鲜茧量在30—35公斤,每担鲜上茧奖励20元,35公斤以上的每担鲜上茧奖励25元,奖金按4:3:3的比例分别兑现给乡镇、村、组;承担蚕桑辅导员和小蚕共育户的培训经费;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为每公斤鲜上茧15元。二是县级扶持。蚕桑技术辅导员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今年全县控制在60人以内,由县蚕桑办负责管理,月工资500元,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承担400元,县蚕桑办承担100元;每栽植1亩嫁接桑,给予种桑农户每亩300元的补助款,每栽植1亩杂交桑,给予种桑农户每亩150元的补助款;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地区需建地火龙增温养蚕的给补助;田园镇、勐统镇各举办县级样板一块,要求连片面积不低于300亩,每个样板点补助2万元;新建示范大蚕房田园镇、勐统镇、漭水镇、湾甸乡各500平方米,验收合格后按每平方米补助40元;第一次蚕种由县蚕桑办跟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统一订购后赊供给农户,每张蚕种价格为35元,交茧后从农户交茧款中扣回蚕种款。
田园、勐统、湾甸、漭水也相应出台了各自的蚕桑产业扶持政策。
六、严格奖惩考核。对4个种桑养蚕乡镇蚕桑产业组组长、副组长、乡镇农业中心主任各交风险押金3000元,其中50%作为面积考核,50%作为鲜茧交售量考核。完成任务的,给予风险金2倍的奖励。完不成任务的,扣缴风险金作为蚕桑产业发展基金。
县蚕桑产业领导小组和县蚕桑产业办公室全部纳入风险押金考核管理。
各乡镇的乡镇领导、挂村单位、工作队员、驻村三职干部分别采用交纳1000—3000元风险押金的方式,专项用于蚕桑产业考核。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