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向仲怀院士:蚕丝现代科技与文化——21世纪新丝绸之路讲座
 

向仲怀院士:蚕丝现代科技与文化——21世纪新丝绸之路讲座

来源:中国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12-17   |  阅读次数:806次

 2013年12月12日下午两点,国际著名蚕学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来到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蚕丝现代科技与文化——21世纪新丝绸之路》讲座。讲座从古今蚕丝文化为切入点,古今丝路的区别与变迁,表达了现代蚕丝业如何发展的观点。其中关于向院士带领团队研究蚕桑等基因取得的动人故事格外的令人赞叹和骄傲。

   向仲怀院士是重庆市武隆人,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向仲怀院士长期从事蚕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向仲怀院士主持创建了农业部蚕学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攻关课题、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并组织获得了国家“973”、“863”、“948”等重大项目资助,为我国蚕业科学与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本次讲座的精彩瞬间。

   一、古代丝绸之路

   向院士在讲座中说道:“丝绸之路”这词原本就来自西方人的语言体系。早在17世纪60年代,由西方人发起的资源探索行动,开辟了丝绸之路的雏形。李希霍芬、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先后来到中国一方面开拓了丝绸之路的视野,一方面也造成了很多中国珍贵文物的遗失。向院士说到这里,露出了沉重的神情。他说:这是‘丝绸之路’与中国文物被盗的屈辱记忆。不过,后期我们也做了许多的尝试与补救,去挽回我们失去的文化。如赵丰馆长所著书籍《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里面就收录了许多丝绸文化的精髓所在。

   之后向院士又讲了2006年8月他的团队行走丝绸之路腹地的故事。他们先后途径了乌鲁木齐、库勒尔等地,并在遗迹中探寻古迹,在民丰县与汉代先人近距离接触。并且还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自己的考古发掘成果——一些在古代器具中记载的古代蚕桑丝文化符号。向院士说:“中华蚕丝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主题文化。蚕丝文化符号主要包括各种器物符号、文字符号、神话传说、蚕织图等,对蚕丝文化的研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对转变经济方式,构建和谐国家具有重要价值。”

   二、蚕业科学的发展

   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华传统蚕桑业开始了变革。欧洲蚕业科技首先兴起,日本也在明治维新之后大兴蚕桑科技。在20世纪初与末我国嫌弃了两次引进技术的高潮。

   在2001-2003年国际上召开了大大小小的科技会议,但是中国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挤。向院士说:“当时日本的科技论文几乎是占世界的60%。”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向院士并没有向他国妥协,他带领他的团队成功的完成了《家蚕基因组计划三部曲》,并且在10年成功赶超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的蚕桑科技大国。

   三、蚕桑产业的转型

   向院士话锋一转,在讲述完蚕业科技的发展之后,又向我们讲述了蚕桑产业的转型。在国家对于蚕桑产业功能弱化的大背景下,向院士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最终从土地、环境、能源三个大的方向上进行了对于桑树的培育。种植桑树改善环境,桑树畜牧养殖,一幅幅的画面令在场的人叹为观止。

   四、科技与文化的创新

   最后向院士对未来蚕业发展提出了他的看法,现代学科体系需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建立,高层人才队伍需要培养,最关键的是科技与文化需要有新的思路,创新才是出路。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