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基于丝素反应特性调控原理的蚕丝高色牢度染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2007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基于丝素反应特性调控原理的蚕丝高色牢度染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2007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3-20   |  阅读次数:1275次

许多喜欢丝绸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烦恼:丝绸穿上去虽然漂亮又舒服,可就是不敢多用,因为丝绸脏了以后,洗一次颜色就掉一次,多洗几次,颜色几乎掉光了。要是和其他衣服一起洗的话,还会把颜色染到其他衣服上。而因为这个老大难问题,作为中华瑰宝的丝绸,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还一度面临着欧美各国设置的“绿色壁垒”。由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喜得宝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基于丝素反应特性调控原理的蚕丝高色牢度染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围绕蚕丝丝素表面酪氨酸残基含量高于本体的结构特点,探明了蚕丝染色色牢度不高的原因所在。从蚕丝活性染料染色的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行连续攻关,成功开发了以控制酪氨酸酚羟基反应活性为核心手段的蚕丝活性染料染色新技术,改善和克服了蚕丝纤维的固有缺陷,大大提高了丝绸的染色牢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丝绸易掉色的技术瓶颈,在提高蚕丝制品的附加值产生了重要作用并已在我国丝绸印染业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完成人
邵建中 女,1954 年生,博士,教授,中共党员。1983 年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染化系,留校任教。1993 年10 月至1998 年8 月留学英国,获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纺织化学博士学位;2000 年8 月至2001 年8 月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 年入选“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2002 年获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现任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带头人,浙江理工大学轻化工程系副主任,染整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在英国留学期间作为主要骨干完成英国SDC 研究基金项目1 项、国际羊毛局研究基金项目1 项,在蛋白质纤维的表面结构、性能和表面改性方面的研究居国际前沿。在美国做
博士后期间完成美国P&G 公司、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合作研究项目1 项。回国后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省151 人才工程专项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近年来,在《J.S.D.C.》、《J.Text.Inst.》、《ColorationTech.》、《高分子学报》、《纺织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美国AATCC 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 余篇,其中9 篇为SCI 收录。

理论创新点
■发现并提出蚕丝丝素表面富含酪氨酸的结构特点,进而对蚕丝纤维的光化学反应问题
提出新的诠释,并阐明了酪氨酸在蚕丝活性染料染色稳定性和重演性中的重要作用。
■原创性地建立了以连续外表层为特征的蚕丝丝素结构模型,阐明了丝素纤维表面存在
一连续外表层,厚度为150~250nm,该外表层将丝素内部的多层次微结构单元包覆集合成
纤维整体,并对纤维宏观的光泽、手感、强力和染色性能等起重要作用。
■首次发现并证明蚕丝纤维表面存在微量胱氨酸,且主要以S6+ 的胱氨酸的氧化产物存
在的结构特点。
■探明了蚕丝上3 类亲和基团的分布、亲核能力、活性区间以及与活性染料的成键稳定
性和断键性能,为调控丝素亲核基团与活性染料高效稳定反应或断键拔染等性能,开发高色牢度蚕丝印染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系统研究了光、热、酶、等离子体和高辐射等外界因素对蚕丝丝素表面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应用低温等离子体、电子束、生物酶和纳米材料等对丝素纤维的表面改性,以及蚕丝表面结构和表面改性与蚕丝织物染整性能的关系。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