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一文不值,严重污染环境的蚕粪,经过发酵、粉碎、过滤、烘干、装袋,成为价值3000元每吨的有机肥。近日,记者在宜州采访时看到,黑乎乎的蚕粪经过加工,摇身变成了真金白银。
宜州市是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全市2589个自然屯中,有2400多个自然屯共9.1万户41万人从事种桑养蚕,年饲养桑蚕突破100万张。过去,由于缺乏处理,每年三四十万吨的蚕粪被蚕农随意丢弃田间地头,成了污染环境的“公害”。
该市庆远镇山湾村的韦玉君,2009年,仅卖蚕粪就收入了1600多元。“蚕粪过去臭熏天,污染清水毁秧田;自从低碳处理后,又得钱来又肥田。”在刘三姐乡的桑地里,蚕农韦桓良唱起自编的山歌。“蚕粪”变“银子”这一循环经济下的低碳产业,让三姐故里的小溪又变清澈了。著名桑蚕专家、浙江大学农业推广中心石伟勇教授评价说:“此举开启了全国桑蚕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继续变化着的,还有仍在高效推进着的蚕粪收集市场化运作。目前,宜州的市、乡镇、村三级蚕粪收集转运网络已初步建成,正在引入的东部农村行业合作社模式,将为这个粪堆变身的亿元产业注入更多创新“因子”。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