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水田乡的龚节川,1998年到新疆打工,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他开始养羊,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其规模发展到年出栏300余头,当地人称之为“羊老板”。但这位事业有成的“羊老板”却放弃了年赚20万的好生意,返乡侍弄起蚕宝宝。
龚节川说:“我放弃年赚20万的职业回来开发故乡的热土,不后悔!”“我是冲着万元增收回来的,我坚信黔江的惠民政策会越来越好。”
萌生返乡创业念头
“在新疆干了11年,在当地人眼中,我始终只是一个成天忙于打理羊羔外地人。”
2009年6月,龚节川的岳母生病了,他被迫放下手中活回家探望岳母,提前赶回来的还有他的妻弟李异。两个年轻人终日守在老人的病床前,闲来无事就聊了起来,李异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对开发农村土地资源情有独钟,李异说:“黔江农村有的是闲置土地,我有技术,你有资金,为什么不回家办个农业基地呢?我相信这方面的优惠政策也会越来越好。”龚节川听了妻弟的话,想到在外地打拼的艰辛,当时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果不出李异所料,2010年初,黔江万元增收工程开始实施,除农村可租用大片土地外,相关优惠政策接踵而来。
“万元增收”召回“羊老板”
去年11月中旬,龚节川接到水田乡政府的电话,告诉他黔江要搞万元增收工程,于是龚节川马上将圈栏内剩下的100多头羊全部低价抛售后赶了回来。在当地乡政府的帮助下,龚节川与李异1个月时间就租了土地170余亩,当即全部栽下桑苗。今年秋季便试养了15张秋蚕,如今全部上蔟结束,预计可产蚕茧600公斤,实现蚕茧收入1.2万元。
“蚕老板”要将基地多元化
这次秋季养的8张蚕虽然仅能保本,他没有失去信心,已经掌握了养蚕的一些基本技术,并要将规模逐步扩大,待桑树进入盛产期后,可实现每季养蚕100张。
除了养蚕外,龚节川还在今年初种了20亩莴笋,3月份栽了15亩金银花,4月份培植了80亩杭白菊,5月份埋下2000颗密本南瓜种子,将基地生产多元化,前3年以养蚕为主,金银花、杭白菊等为辅,3年后,要将基地扩展到1000亩以上。
虽然龚节川从去年11月到现在奋战了大半年,一切都还在产业发展初期,只有投入,没有多大利润,但他从没有后悔回乡创业的决定,更没有认为搞农村经济是失策,他坚信黔江的惠民政策会越来越好,发展这个项目前景光明。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