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山西】阳城县蚕桑产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山西】阳城县蚕桑产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来源:阳城政府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0-08-05   |  阅读次数:507次

 为加快蚕桑产业发展,促进阳城县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加,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阳城县蚕桑产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一)主要工作及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提高蚕农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和严重干旱给我县蚕桑产业带来的影响,大力发展生产,有力促进了全县蚕桑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桑树资源,逐年增加。“十一五”以来,为增强阳城蚕桑发展后劲,积极探讨北方旱地栽桑技术,新建桑园实行“三变”,即旱地变水地,稀植变密植,劣桑变优桑。短短几年时间,全县新栽桑园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递增,五年新发展成片密植桑园3万多亩。到2009年底,全县桑树总株数达到7762万株,桑园总面积8.5万亩,其中地埂桑400万株,为养蚕生产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蚕种生产,形成规模。阳城1970年开始土法自制蚕种,到2010年,累计生产蚕种300余万张,年均制种10万张。所制蚕种“质高、量足、无毒”,除满足本县本省用种外,还远销四川、陕西、河南等10余个省市,深受用户好评,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蚕种生产先进单位”。

    3.蚕药生产,达到国标。消毒防病是养蚕生产的重要环节,为改变大量蚕用消毒药品历来靠外地购买,因交通不便,往往延误生产的被动局面,投资255万元建成了山西省首家符合农业部兽药GMP标准认证的蚕药厂,研制生产出了强氯安、蚕病灵、红霉素、熏毒威等蚕用药品。确保了全县养蚕消毒、添食药品自供有余,为全县养蚕生产提供了保证。

    4.科技推广,全面普及。推广普及科学技术是阳城蚕桑在改革中腾飞的主要因素。一是变一年一季养蚕为现在的春、晚春、早秋、中秋、晚秋,晚晚秋等多季养蚕,既充分利用了桑叶资源,又促进了蚕茧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二是改小蚕防干育、覆盖育,大蚕蚕台育为温湿自控小蚕共育,大棚养蚕等省力化系列新技术;三是推广使用纸板方格蔟新型蔟具,代替蜈蚣蔟、草蔟等旧式不良蔟具;四是彻底淘汰土法制种,引进应用集团磨蛾、电热浸酸新技术,投资165万元建成了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蚕种加密微机测控催青系统,蚕种孵化率由过去的90%提高到98%,仅此一项,全县年可增产蚕茧30万公斤,蚕农增收600多万元;五是桑园管理突破常规,桑桑间作、“一条两剪”、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六是优质高产桑、蚕新品种逐年示范更新。“十一五”期末,全县共推广温湿自控小蚕共育棚1902栋,省力化养蚕大棚1952栋,方格蔟384.4万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稳步推进。

    5.产茧收入,稳中有升。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蚕茧生产的丰产丰收。到“十一五”期末,按国家标准,年养蚕张数达10万余张,蚕茧产量跃上了3000吨的台阶,蚕桑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全县蚕农收入从“十五”期末的人均500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1050元,实现了翻番。

    6.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县蚕桑服务中心近年来多方筹资500多万元,一是建成全国一流的蚕种加密微机测控催青系统;二是建成符合农业部兽药GMP标准的蚕药制造厂;三是建成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农民蚕桑技术培训学校;四是建成华北首家县级蚕桑研究所。经过不懈努力,2006年,阳城县被首批列入全国“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县;2007年,“阳城蚕茧”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成为我省继“沁州黄小米”、“平遥牛肉”之后的又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跃成为全国名牌;2009年“阳城蚕茧”被评为晋城市十大名片之一。目前,全县18个乡镇除工业重镇东城办外,其余17个乡镇全部栽桑养蚕。其中年产茧25万公斤的乡镇2个,分别是寺头乡和次营镇;年产茧10万公斤的乡镇5个;年产茧5万公斤的乡镇5个。468个行政村中年产茧5000公斤的村108个,建成标准化蚕桑示范园区50个。蚕桑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为推进阳城蚕桑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瞄准产业化发展方向,靠龙头带动,基地推动,科技驱动,服务促动,努力建设“公司+基地+农户”的规模发展模式。到2009年底,建成了佳美茧丝有限公司、仙桐丝业有限公司、华燕制丝有限公司三个茧丝加工龙头企业,年产生丝1000余吨,产值2亿多元,实现就业1000多人。以“蟒河”牌真丝被加工为依托,全县建成10个蚕丝被服加工厂,年加工销售蚕丝被5000条,创收500多万元。另外,桑枝产香菇、蚕沙做药枕、蚕蛹制黑酱等副产品加工也逐步打开市场,蚕桑产业链条正在趋向市场化,规范化和集约化。

    (二)存在问题和经验教训

    “十一五”期末,全县桑园规模、发种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等居华北县级之首,但在实际生产中仍然存在蚕桑科技含量不高等制约蚕桑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一是桑园管理存在缺陷,低产桑园改造不力,重栽轻管现象严重,表现为老桑园亩桑养蚕仅为1张左右,亩均效益提高不快;二是养蚕劳动力结构偏老,小蚕饲育技术提高不快,致使小蚕发育不良,减蚕率高;三是部分地区消毒防病技术落后,致使养蚕发病率高,单产徘徊在40公斤左右;四是养蚕劳动强度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全县养蚕户户均蚕桑收入不足2000元;五是技术人才缺乏,蚕桑深度研究开发进展缓慢;六是基层站所建设乏力,服务功能亟待加强。

 

    尽管在蚕桑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但是通过各方不懈努力,尤其是各级政府政策带动,遏止了低潮时期的滑坡势头;龙头企业拉动,加快了产业化发展进程;先进技术驱动,提高了蚕桑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优质服务促动,坚定了广大蚕农发展蚕桑的信心,这是“十一五”期间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我们也不可回避的发现,由于个别乡村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度出现低潮毁桑,高潮栽桑,违背蚕桑生产发展规律的怪现象,这是今后发展需要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十二五”规划

    (一)形势预测、发展定位和潜力分析

    1.形势预测

    在日本、韩国养蚕业衰退之后,中国蚕丝业已发展成为具有占领和垄断国际市场能力的主导产业,生丝产量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201013月,真丝商品出口金额6亿美元,同比增长0.15%。中国丝绸协会的相关负责人说,自200910月以后,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渐走稳,丝绸出口降幅逐月收窄。2010年2月,中国真丝商品出口首次出现同比正增长,出口形势逐步向好。这是自2006年真丝商品出现出口负增长以来的首次正增长,表明丝绸出口已有初步止跌迹象。目前全球经济呈现回升趋势,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势头,内需旺盛,服装类和家纺类产品消费增长迅速,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拉动丝绸和相关产品消费市场的增长。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对蚕桑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策环境日益宽松,发展空间不断加大。但也要充分认清茧丝供求 “三年一增长,五年一回落”的市场规律,只有正确把握发展形势,合理定位、科学决策,才能真正提高蚕桑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我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专家预言,绿色环保的蚕丝产品将成为国际国内消费的主流之一,但世界蚕丝纤维产量仅占纤维总量的0.175%,我国人均丝绸占有量亦不足0.25米,国内外丝绸市场均蕴藏着较大的消费潜力。“东桑西移”工程在稳步推进蚕桑基地建设的同时,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引进东部丝绸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发展精深加工产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县的茧丝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机制已具规模,蚕桑是我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面临着难得的市场机遇,发展空间很大。

    2.发展定位

    “十二五”时期,要在注重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着重在产业延伸,规模扩张上求突破,借助结构调整强势拉动,努力建设北方地区茧丝一体化生产强县,蚕桑集约化经营大县和茧丝绸、服被用规模化发展一流县,进一步“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靓品牌”,不断增强“阳城蚕桑”的品牌效应,打造安民就业,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3.潜力分析

    阳城蚕桑,历史悠久,素有“中华丝源”之称。这无疑给蚕桑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根基。阳城全年近200天无霜期,具备栽桑养蚕必需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栽桑养蚕技术积淀,确保了蚕桑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一如既往的重视和支持,更为蚕桑产业插上腾飞之翅。阳城蚕茧以其出丝率高、上车率高、解舒率高的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深受市场青睐,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十二五”时期,正是我国迎战全球经济回暖,经济企稳复苏的关键时期,随着资源型、粗放型经济逐步向低碳型、环保型转型,生态绿色的蚕桑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际茧丝出口和国内需求加大的客观现实,促使茧丝行业在未来几年内达到恢复性增长,国家资源整合和“东桑西移”政策的深入落实,决定了农村经济必须进行重新洗牌和定位,我县充足的土地资源和深厚的蚕桑文化背景,为“十二五”蚕桑发展蕴藏了巨大潜力。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我县 “八马拉车、四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抓住国家实施富民强县发展契机,瞄准“一个目标”(十万亩优质蚕桑基地建设),坚持“两个原则”(发展与巩固提高并重,规模与提质增效并举),抓好“三个重点”( 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落实“四项措施”( 政策扶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服务促动),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提高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蚕桑产业综合实力,促进我县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主要目标

    在“十一五”末全县桑园面积8.5万亩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建优种密植桑园3000亩,5年发展 1.5万亩;每年改造低产桑园10000亩,5年改造5万亩,2015年,全县丰产桑园要达到10万亩。建成寺头乡、次营镇2个“双万亩”蚕桑重镇;建成芹池镇、东冶镇21万亩大镇;建成董封乡、演礼乡、町店镇、蟒河镇45000亩基地乡镇;其余乡(镇)累计发展 2万亩。全县养蚕达到15万张,产鲜茧1000万斤,蚕茧产值达到1.5亿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 2亿元以上。

    2020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阳城蚕桑的品牌效应将极大发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蚕桑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确立,成为区域特色鲜明、增收效果明显、辐射带动显著的强势民心产业。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1.重点领域和布局

    在寺头乡、次营镇、东冶镇、芹池镇等4个重点乡镇,建成集原蚕饲育、蚕茧生产加工、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为一体的一条龙生产基地;在董封、演礼、町店、蟒河等4个基地乡镇,按照集中连片、扩大规模、推广科技、注重品质的原则,建成标准化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其余10个山区、半山区乡镇要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高产优质蚕桑产业基地建设。

    2.重点项目

    2万吨优质蚕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3379.8元,建设内容为:用5年时间建成1000亩桑苗繁育基地和10万亩丰产桑园及相关配套设施,届时全县达到年养蚕15万张、产茧5000吨生产能力,实现年总产值达到1.5亿元,综合收入2亿元,其中农民年新增收入700万元。

    3.资金投入和来源

    “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资金13379.8万元,从五个渠道筹措:一是申请国家投资3600万元,其中用于栽桑养蚕基地2000万元,苗木基地300万元,蚕种场1000万元,蚕药厂300万元;二是争取地方财政配套投资1122.9万元,其中用于栽桑养蚕基地600万元,蚕种场414.6万元,蚕药厂108.3万元;三是自有资金3156.9万元,其中用于栽桑养蚕基地2910.7万元,蚕药厂246.2万元。四是申请农村小额信贷5000万元,全部用于栽桑养蚕基地;五是申请银行贷款500万元,用于蚕药厂。

    4.工作重点

    着重抓好“两推一开三提高”:

    一是推广新品种,改造老桑园,提高亩桑效益。新建桑园和低产桑园改造重点要推广陕桑305、特山一号等丰产优良品种,彻底改变过去品种差,效益低的实际问题。

    二是推广新技术,改良蚕品种,提高蚕茧质量。大力推广温湿自控小蚕共育、标准活动大棚省力化养蚕和方格蔟自动上蔟等实用新技术;改革原蚕生产模式,引进“野三元”、“873×874”等强健型、高丝量新品种,实现由平附种向优质散卵生产的升级换代。

    三是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推广“桑—经”、“桑—粮”桑园立体间作经营模式,“桑—禽”、“桑—草—牧”桑园套养经营模式,发展立体循环农业;通过招商引资、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有计划的加快丝绸、印染、服装加工、丝棉等项目的开发,加快对桑枝、蚕沙、桑果、蚕蛹等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着力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四)工作措施

    1.坚持政策扶动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继续加大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对发展新品种密植桑园、改造老桑园、培育优种桑、新蚕品种和小蚕共育棚、活动大棚、方格蔟等新技术推广实行政策性资金扶持。研究制定蚕桑发展激励机制,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者,加大表彰力度,推进蚕桑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提高蚕桑从业人员待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加快发展我县蚕桑产业,提高蚕桑效益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2.坚持科技推动

    积极引进陕桑305、特山一号等优质高产新桑品种,扩大种植面积,为蚕业的发展增强后劲;引进推广强健型新蚕品种,覆盖率要达到100%,努力提高孵化率,减少发病率;积极推广实用新技术,以小蚕共育,活动大棚省力化养蚕和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为基础,大胆探索和研发先进省力高效的蚕桑生产新技术,进一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靠科技实现蚕桑增效,农民增收。

    3.坚持龙头带动

    依托华燕、仙桐、佳美三家丝厂和帅源公司等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通过“公司+农户”、“丝厂+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基地建立新型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机制,完善产、供、销集约化经营体系。

    4.坚持服务促动

    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蚕桑技术服务网络,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供服务保障。大力宣传蚕桑产业发展政策,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扩大相关政策的覆盖面。充分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业务培训与学术交流,提高蚕桑科技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采取兴办墙报、录像放映、技术培训、印发资料等形式,引导蚕农学习和掌握蚕桑实用新技术,提高蚕农的技术水平。在抓好技术服务的同时,要积极组织供应蚕种、蚕药、方格蔟等蚕用物资,提高配套服务质量。

    总之,“十二五”期间,我县蚕桑产业只有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各级的共同努力下,在全体蚕桑科技人员和广大蚕农的艰苦奋斗下,靠优惠的政策扶动去暖民心,靠先进的科技推动去惠民心,靠良好的服务促动去聚民心,靠成熟的产业拉动去稳民心,这样,阳城蚕桑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步入“跨越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快车道,真正成为全县十万蚕农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