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石泉县突破发展蚕桑产业纪实
 

【陕西】石泉县突破发展蚕桑产业纪实

来源:西部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0-08-05   |  阅读次数:471次

宽敞的工厂化养蚕室,先进的省力化养蚕台,配套的自动化上蔟具……现代化的厂房、设备,标准化的养蚕技术让池河镇草庙村的养蚕大户赖真彩不仅走上了专业化的养蚕之路,还取得了效益倍增的重大突破:春夏季给别人代育小蚕400张,20天时间共收入16000元;养五批次大蚕40张,卖茧收入5万元,比去年同期多收入2万元。——这只是石泉蚕桑突破发展当中的一个缩影。

自实施陕南突破发展战略以来,曾因出土汉代鎏金蚕而闻名,因人均蚕茧产量、养蚕单产、亩桑产茧、方格簇普及率以及系列产品开发五项重要指标居西北前列而成为西北蚕桑大县的石泉县,坚持把“蚕桑大县”作为石泉突破发展的首选,通过“一县一业”抓蚕桑、“六大突破”强蚕桑,全县蚕桑业无论是从量上还是到质上都实现了整体大突破。

产业规模大突破。首先是桑园面积的突破。过去提倡“漫山遍野栽桑,千家万户养蚕”,每家每户栽植桑园13亩,最大的户也只不过有10来亩。近年来,该县提倡拿出好田好地栽密植桑、建高产园,鼓励大户流转土地和桑园及改造新建桑园,最大的户拥有桑园面积扩大到130亩,大户平均拥有桑园面积达到35亩,全县桑园面积也从2007年的7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10万亩,其中高效密植桑园提升到7万亩。其次是养蚕量的突破。2007年养蚕发种7.95万张,户均养蚕2.65张,大户喂养能力为1030张。通过重点扶持大户,鼓励大户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巩固发展及新培育大户3500户,带动全县2.8万户蚕农养蚕达到11万张,总量增长3.05万张,户均养蚕3.9张,大户喂养规模翻了三倍多。再次是产值规模的突破。2007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1.2亿元,2009年达到4亿元,2010年以地膜洋芋、食用菌、茧丝绸为主的三大产值将突破5亿元,实现了“桑园面积、发种总量、产茧总量、蚕农收入、综合产值”五项指标齐增长的目标,蚕桑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工业扩张、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发展方式大突破。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丝绸市场低迷,全国蚕桑生产呈整体下滑趋势的形势下,石泉坚持做到“应对低潮科学发展,规避风险突破发展,借风扬帆跨越发展”,坚持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切实转变蚕桑产业发展方式,按照推进“四个转变”即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由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由千家万户向强村大户转变、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提高“四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四化”目标即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集约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产业体系市场化的整体战略思路,积极探索出一条蚕桑突破发展和传统产业现代改造之路,做活了“桑、蚕、蚕农、企业”四篇文章,让蚕桑业在“谷底腾飞”,实现了“蚕桑增效、产值增长、蚕农增收”的目的。

链条延伸大突破。过去,在石泉栽桑只为养蚕,卖茧只为缫丝,产业链条比较单一,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桑枝被烧掉,蚕沙被倒掉,下脚茧被撂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低。为改变这一现状,该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走“节本增效、多元开发、综合利用”之路,从加强蚕桑副产品科研、开发入手,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条,丰富产品品系,全县呈现出集育苗、建园、制种、养蚕、收烘、缫丝及丝绸产品深加工、富硒桑枝菌菇、桑园地膜洋芋、桑园土鸡、蚕沙枕、蚕丝被、桑葚健康饮品等副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蚕桑产业发展新格局,产业链条成了“长藤结瓜”,天虹蚕种、鎏金蚕丝绸制品、雨花居家用品、延康饮食用品、菌鑫桑菇等知名产品俏销省内外,有的还出口创汇,有的成为代表石泉特色的旅游主打商品。

科技武装大突破。按照“上抓院、中抓县、下抓站,院抓智囊团,县抓科技特派员,乡抓强村大户示范园”的思路,该县积极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共建石泉蚕桑科研教学试验基地,尤其是探索总结的简易高效“345”蚕桑生产技术,即高效桑园建设三要素(品种、密度、树形)、管理四要点(机械作业、配方施肥、化学除草、间作套种)和简易养蚕五项技术(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多批次养蚕、自动上簇、机械消毒)易记好学适用,深受蚕农欢迎;制定的具有11项地方标准的《蚕桑标准综合体》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且作为全省养蚕技术推广的规范文本。推行蚕桑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大乡大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蚕桑产业效益倍增示范村、综合示范园区及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带),让农科部门技术优势得到发挥,以县级中心、乡级站、村级辅导员为依托的技术推广与物资配套服务网络得到健全。同时,科技创新应用在重改革、重转型、重开放、重开发的大企业中体现最为明显,科创、科研、科展活动和科技武装让企业开发新产品,挖掘新潜力,焕发新面貌,展现新前景。如鎏金蚕家纺公司新上缫丝、蚕丝被、柔绵球、绢丝、真丝绸生产线,延康食品公司新上桑葚醋饮生产线,采取国、省内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高端生产工艺,研发生产的相关产品抢占高端市场,赢取了更多市场份额。

体制机制大突破。一是强化领导机制。根据农民增收蚕桑生产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目标,该县坚持推行蚕桑重点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由县委书记、组织部长任组长主抓蚕桑,实行强势领导抓蚕桑。全县抽调一批后备干部,集中在蚕桑产业第一线进行锻炼;根据乡镇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在重点乡镇增配专职副乡镇长,设置蚕桑技术服务站;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蚕桑强村村书记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深入开展千名党员帮包千户养蚕大户、百个支部结对共建、百名干部创业招商的“双千双百”活动。二是完善考评机制。对蚕桑工作落实"三线"督办机制(蚕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督办,督查考核办公室负责阶段督办,纪检监察部门负责重点督办),建立蚕桑产业发展目标考评体系。

三是探索经营机制。创新生产服务和收烘经营体制,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建立起19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工作更加规范完善,其逐步承担起规划指导、蚕种订购、技术服务、生产组织等服务组织职能,并通过合作社与企业签订优质蚕桑、茧丝基地建设、蚕茧订单收购合同,做到蚕农受惠、企业省心、合作社专业化,合力推进了蚕桑产业发展。

 

四是建立投入机制。2008年县本级财政整合捆绑各类资金300万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70万元;2009年多方筹措755万元资金;2010年整合资金800万元,专项用于强村大户建设、基地基础建设、综合利用开发、科技示范推广和龙头企业培育的奖补、扶持,有效撬动了社会民间资金投入蚕桑产业发展。

企业集群大突破。石泉县坚持把创业就业、项目包装、招商引资与作为推进蚕桑产业、茧丝工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鼓励支持城乡居民投建产业基地、创办中间服务体,二是鼓励支持客商投资办龙头企业,三是鼓励支持部门乡镇向上级争取蚕桑产业化项目,确保大项目跟进大招商,大招商带动大产业,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目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开发的古堰工业园区已吸引浙江天成、鎏金蚕家纺、天新捻丝、上海灏天丝绸服装、凯莎家纺等茧丝绸规模工业企业入驻园区,生产异常忙火。重点打造的蚕桑茧丝加工基地,形成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集群,真正结束石泉“兴桑只养蚕、卖茧只缫丝、有丝没有绸、有绸没有衣”的历史。通过集群企业的带动,县内发展起来的蚕桑产业创业园、产业村、示范户处处可见,2009年蚕农因此项产业实现人均蚕桑纯收入721元,占全县人均纯收入的21.6%,通过估算,2010年人均蚕桑纯收入将超过全县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