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南部县大王镇宝灵山村村民梁风会卖出了今年的第一批桑菌香菇。看着捏在手上的厚厚一叠钞票,他才相信,“原来烧火都不觉得旺的桑树枝条,真的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让“枝条变银子”的是南充市一品江山菌业有限公司。他们利用冬天桑树剪枝修剪下来的枝条发展食用菌,目前,仅在宝灵山村就发展了桑菌大棚100多个。
南充市科技局局长王晓钧表示,在以技术链支持产业链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南充市倾力打造蚕桑丝绸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业技术,使得蚕桑丝绸产业链条每年增收13亿元。
有了新方法养蚕赚了大钱
“千年绸都”南充,多年来一直扛鼎我省丝纺服装。然而,农户因为栽桑养蚕不赚钱,一度造成了“有桑不养蚕”的尴尬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南充市大力推广纸板方格蔟养蚕技术,不需翻蚕,并且大大提高了蚕茧的品质和产量。
6月21日,南部县碾垭乡佛祖沟村村民罗先成肩挎背篓,采摘桑叶,“今年我养了10多张蚕子,现在养蚕比打工有搞头哦。”
罗先成是养蚕的“老把式”,已经有20多年的养蚕经验。去年春节,外出打工的罗先成回家看到了纸板方格蔟这个新鲜玩意后,决定重操旧业。“过去一年就养一张蚕,还累得‘呼儿嗨吆’;现在轻轻松松养殖了10张蚕子,每张纸的产茧量也由过去20多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0多公斤。”说起纸板方格蔟养蚕的好处,罗先成如数家珍,“去年仅养蚕收入就过万元,比打工安逸。”
据南充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该市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全市蚕桑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桑园面积近百万亩,推广纸板方格蔟近700万张。
之前,南充生产的传统丝绸产品只有披肩、丝巾等“小不点”的低端产品。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开发出国内最先进的宽幅大提花丝绸面料及床上用品,产品附加值一下提高到3倍以上。同时,投入2.28亿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把传统织机升级换代为宽幅剑杆大提花织机。“科技创新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永恒法宝。”公司董事长张和才说。
目前,南充市丝纺服装产品已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丝纺服装不但成为壮大该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该市最扯人眼球的靓丽名片。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