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蚕桑活了一方经济(来自高县庆符镇养蚕“状元”的采访)
 

蚕桑活了一方经济(来自高县庆符镇养蚕“状元”的采访)

来源:来源:蚕丝在线网  |   作者: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1-12   |  阅读次数:1548次

因地制宜建立蚕桑生产基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蚕桑生产,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健全服务体系保障蚕农利益,运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建设项目带动三万农户、十多万蚕农增收致富,蚕桑生产活了一方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东桑西移”又促进了蚕桑业进一步发展,给蚕农带来了新的希望。
         ——题记养蚕“状元”话增收

    时间:2008年1月4日

    地点:高县庆符镇水鸭村

    采访对象:2007年高县养蚕“状元”单守余

    记者:“你目前栽桑养蚕收入怎样?”

    单守余:“2007年,我家4季养蚕共85张,收入4.5万元,蚕茧是我家主要经济来源。”

    记者:“你认为发展蚕桑生产增收的关键是什么?”

    单守余:“关键在规模化和科学化,从2001年开始,我就成规模栽桑养蚕,目前已有20多亩桑园,现在正抓紧蚕桑“冬管”,力争2008年养蚕100张,年收入突破5万元。科学化栽桑养蚕才能提高单产和质量,蚕茧优质优价才能增收。”

    记者:“你是靠发展蚕桑改善生活条件的吗?”

    单守余:“是啊,我这3层楼房就是近几年来栽桑养蚕的‘收获’,还购买了家电和现代家具及一辆汽车搞运输,家里年收入近10万元,是靠栽桑养蚕改善了我们家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据了解,单守余致富不忘乡亲们,他先后出资近5万元修建村公路,解决了村民行路难,方便了群众。在高县象单守余这样的养蚕大户、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有200多户,这些村民靠发展蚕桑生产,渐渐走上了致富路。

    蚕桑协会促发展

    时间:2008年1月4日

    地点:高县庆符镇西江村村委会

    采访对象:庆符镇西江村党支部书记、村蚕业协会会长杨辉荣

    记者:“你们村里的蚕桑协会是怎样帮助蚕农增收的?”

    杨辉荣:“我们西江村蚕桑协会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重点抓好科技养蚕培训工作,推行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组织蚕农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别人养蚕增收的好经验;采取奖励方法,鼓励村民规模化科学化栽桑养蚕,以便形成规模效益。”

    记者:“村里蚕协会促进蚕桑产业化发展效果怎样?”

    杨辉荣:“规模生产才能收到规模效益,因此,蚕协会在促进村民规模化栽桑养蚕上下功夫,有力地促进了蚕业产业化发展。目前有桑园600亩,2007年,全村养蚕2710张,产茧1410担,农民售茧收入105万元,其中西江村7组蚕农收入40万元;全村蚕茧收入上万元的有20多户。”

    记者:“村民们养蚕增收了,村里面貌有何变化?”

    杨辉荣:“村里新修的这条水泥路好漂亮哟,长3.5公路,是村民集资17万元修建的;另外还集资38万元修建了6公里路基,路修好了,交通运输方便了,运输成本就降低了,群众十分满意;生活居住条件也发生很大变化,村里有37户蚕农修建了住房,有61户对旧房进行了整治维修,村容村貌变化大,这些都是蚕桑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好处。”

    据了解,高县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蚕桑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养蚕增收。2007年,四川宜宾凯华丝绸有限公司被商务部批准为 “东桑西移”工程蚕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后,该公司紧紧抓住机遇,以蚕茧基地建设为中心,严格按“东桑西移”蚕茧基地项目建设标准,在全县19个蚕桑生产镇乡中选择基础相对薄弱,潜力十分巨大的9个镇乡43个村进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强势推进了全县蚕桑产业地发展,在提升公司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高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打好基础增活力

    高楼万丈平地起,打好基础是根本。高县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中,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广大蚕农加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多方筹资600多万元,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从2006年10月至今,新建桑园15560亩,新建养蚕大棚(蚕房)226间,总建筑面积16281??O,新建小蚕共育室116间,总建筑面积3850??O,推广纸板方格蔟162万片,配套完善了蚕种生产所需的有关物资。 

    有效措施是保障

    组织领导和考核奖惩机制是项目实施的根本保障。高县成立了“东桑西移”项目工程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蚕业工作服务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专人抓蚕桑生产工作,为蚕茧基地项目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基地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县蚕业管理办公室分阶段进行检查验收,查漏补缺,整改纠错。制定了科学的验收办法、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县上将蚕桑发展主要指标列为对乡镇、部门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效能建设、年度综合考核等内容,实行重奖重罚。

    完善科学规划、技术方案。按照县政府“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蚕茧产量达到15万担,蚕农年蚕茧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目标,结合“东桑西移”项目建设要求,着力推进“十百千”工程,即在“十一五”期末建成年产茧5000担以上乡镇10个(其中万担以上乡镇4个)、年产茧500担以上村100个、培养年产1吨蚕茧以上科技示范户1000户。明确了栽桑养蚕、优质蚕茧生产地方标准;重点推广“桑树品种优良化、消毒防病专业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上蔟方格蔟化”五大科技;以桑园良桑化建设为主,提高了良桑化水平;养蚕技术全面推行生产成本低廉、省工、省力的简易养蚕大棚。着力提高蚕桑基地乡镇、村和专业大户科学养蚕水平,增加栽桑养蚕经济效益。

    以服务蚕农为宗旨,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行订单蚕业。在全县19个乡镇组建了127个村蚕业协会, 6500余户蚕农加入蚕业协会。龙头企业与蚕农签订了技术服务与蚕茧购销合同,出台了最低保护价政策、二次返还政策和扶持发展政策,解除了蚕农对蚕桑生产发展的后顾之忧,降低了蚕农的市场风险,确保了蚕桑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建立健全了“县—乡镇—村—共育户”蚕桑科技四级网络服务体系,层层推广科技,促进和带动广大蚕农接受并运用科技养蚕。全县建立了7个桑病虫测报点,配备专项经费,明确专人负责桑病虫预测预报,桑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强化宣传,搞好培训。 高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以“东桑西移”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宣传工作,县电视台开辟了蚕桑生产专栏,蚕业发展办公室编发了“蚕业简报”;全县开展蚕桑技术培训3356场次,培训10万余人次,培训到村入户,开通了科技信息咨询电话;利用省、市媒体大力营造蚕桑大发展的氛围;制作10幅大型“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宣传标志牌及宣传牌500余个,使“东桑西移”工程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对蚕桑工作理解和大力支持。

    按照工程质量标准,严格验收兑现补贴。公司制定了“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相关的桑园、养蚕大棚(蚕房)、小蚕共育室等标准建设图纸,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和监督工程建设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根据不同建设标准、质量,给予农户物资和现金补助,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成功。

    “三个效益”见实效

    经济效益见成效。2007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高县全年发种172334.5张,增发11930.5张;产茧101073担,增产10585.4担;蚕农售茧收入7867.8万元,增收509.3万元。发种、产茧、产值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大灾之年增产增收。全县养蚕农户户均养蚕达到6张以上,户均蚕桑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人均养蚕收入达到15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40%以上。从而建立了以栽桑养蚕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和以茧丝绸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以蚕桑为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高县蚕桑产业化发展,为实现“十一五”期末产茧15万担,创建四川蚕桑产业化经营示范县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效益见实效。一是项目建设带动了30000户蚕农增收,其中年养蚕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的已有200多户;项目实施不仅为后续丝绸加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还解决1000人就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稳定。二是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除项目实施乡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外,带动周边的落润、文江等10余个乡镇、50余个村发展蚕桑产业,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突出了“一村一品”的蚕桑生产特色。蚕桑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已达18个。三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配套沼气建设项目,把蚕沙和冬季残留的桑叶等作为沼气源料,净化了农村生活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村容整洁;项目注重良桑、小蚕共育、方格蔟等各项科技的应用,蚕农提升了经济效益;通过各种扶持、优质茧奖励、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减除了蚕农后顾之忧,促进了生产发展;通过标准化蚕房建设,促进了农村卫生状况的改善和村容整洁;农民全力钻研科技、发展生产,促使乡风、民风更加文明;通过企业联系协会,让蚕农参与管理,充分体现民主、民管、民受益,促进了农村管理的民主。

    效益成效明显。至2007年底,高县已经栽种桑树1.8亿株,大量的桑树分布于田边地埂、荒坡荒山。当你夏天走进蚕桑专业村社时,那满山遍野的桑林复盖着大地,仿佛走进了绿色的海洋,这从根本上促进了高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大面积的桑树林有利于固土防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筑起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这对保护全县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桑数修剪下来的桑枝作为造纸的原料,减少了森林的砍伐,这既增加了蚕农经济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蚕桑生产生态效益利国利民。高县民间谚语说得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栽桑养蚕,经济发达。房前屋后,天然氧吧。空气清新,延年益寿。”
        
                                                            高县立华蚕茧有限公司   
                                                                2008年1月7日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