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茧的名称、形态及特征
下茧中,除双宫茧可用来缫制双宫丝外,其它各类下茧均不能缫丝,一般均作为绢纺原料(现在也有选择其中部分,用作加工丝绵的原料)。
重柴印:分光板柴印、钉头柴印、深柴印三类。
光板柴印:板面较大或茧形扁平。
钉头柴印:钉头深或程度虽浅,但钉头在两点及以上。
深柴印:横柴印、多面柴印,其深度很严重或柴印茧带有薄头,畸形。
黄斑茧:分尿黄、靠黄、硬块茧、老黄四类。
尿黄:蚕尿渗入茧层内层,渗入处茧层发软或浮松。
靠黄:茧层染着黄块或黑块,渗入茧层内层。
硬块茧:从茧层外层硬到内层,呈僵块状。
老黄:黄斑面积较大,颜色较深。
印头茧:病蚕在茧腔内腐烂,从茧的两头、腰部印出至茧层外层,或单头印出且程度较重。
血茧:病蚕蛹体腐烂的污液,从茧腔内渗透到茧层外层,面积较大。
异色茧:深米黄、红僵、深红斑以及因病蚕而产生的严重的异色茧。
薄皮茧:茧层很薄,弹性差,其厚度不及正常茧的1/3。
软绵茧:茧层松浮,手触绵软,缩皱不明显。
重畸形:茧形极不正常、严重尖头。
重油茧:蛹油或油污染茧层面积1/3及以上。
穿头茧:又称蛆眼茧(还有蛾口茧),茧端有一小孔,由蝇蛆或大谷盗蛀穿(蛾口茧系蚕蛾咬穿)。
双宫茧:两条老熟蚕同结一粒茧,茧形大,茧层厚,色泽暗,缩皱粗乱。双宫茧一般用来缫制双宫丝或制作丝绵。
2.8 有关术语
2.8.1 剥光率 是指达到剥光程度的茧量与被测查的总茧量之百分比。一般剥光率春茧为≥93%,夏秋茧为≥90%。其计算公式如下:
2.8.2 上茧率 是指上茧量与总茧量之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2.8.3 次茧率 是指次茧量与总茧量之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2.8.4 上车率 是指可上车缫丝的茧量(即上茧量与次茧量之和) 与总茧量之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2.8.5 下茧率 是指下茧量与总茧量之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2.8.6 误选率 是指误选入上、次、下茧中的茧量与该级茧总量之百分比。一般地,上茧中次茧误选率≤0.5%,上茧中下茧误选率≤0.2%;次茧中上茧误选率≤0.5%,次茧中下茧误选率≤2%;下茧中次茧误选率≤2%,不允许有上茧。其计算公式如下:
2.8.7 茧层回潮率 是指茧层含水量与茧层干的量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2.8.8 1kg茧粒数 是指称取1kg的茧,所数出的茧粒数。它是以定重来检查选茧 分级、分型准确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控制好了1kg茧粒数,即可防止因分级、分型变化而导致生丝目的纤度、目的品位超出工艺设计允许范围。1kg茧粒数的范围,一般掌握在工艺设计标准粒数±2—3%。
2.8.9 茧丝纤度 是指一粒茧茧丝纤维的粗细程度,一般以“D”(旦尼尔)、“Tex”(特克斯)表示。
“D”(旦尼尔)属定长制,凡丝长450m、重量0.05g,称为1D(旦尼尔),亦即表示丝长9000m、重量1g时的茧丝粗细程度;如丝长不变,重量越重,茧丝纤度越粗。其计算公式如下:
“Tex”(特克斯)是表示茧丝纤维粗细程度的另一单位,,凡丝长1000m、重量1g,称为1 Tex(特克斯)。其计算公式如下:
“D”(旦尼尔)与“Tex”(特克斯)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1984年,国家规定实行法定计量单位(SI制),将茧丝纤度由长期沿用的“D”(旦尼尔)制改为“Tex”(特克斯)制,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制丝生产和贸易中仍在继续沿用“D”(旦尼尔)制。
3. 煮茧
3.1 煮茧的作用、目的及任务
一根茧丝,是由两根单丝合并而成。在单丝中,又是以丝素为中轴,丝胶包覆于丝素外面而成。组成茧层的茧丝,所以能紧密不乱,是由于丝素外围的丝胶使茧丝顺次相互胶着的结果。另外,由于受烘茧、贮茧和贮藏时间等因素影响,以致茧层丝缕胶着更甚,使得茧丝间的胶着力>茧丝的强力
3.3.1 循环式蒸汽煮茧机结构、名称、各区段的作用
循环式蒸汽煮茧机分为:加茧部(含排汽筒)、渗透部(含高温渗透段、低温渗透段)、蒸煮部(含快速吐水段、蒸汽室)、调整部(含中水段、动摇段、静煮段)出口保护部五大部分。其作用分述于后:
——加茧部 将茧子加入茧笼的部位。
排汽筒的作用是将高温渗透段的湿润蒸汽排到煮茧机外。这种湿润蒸汽是由高温渗透段喷射出来的蒸汽,与茧腔内的冷空气发生置换作用后,受一定程度的凝缩作用而产生的;如果留着这种湿润蒸汽,就会减弱渗透作用。因此,必须将其派出煮茧机外。应当注意的是,如果过多地排除这种湿润蒸汽,又会造成热量损失,降低高温渗透段的温度,同样要减弱渗透作用。
——渗透部 茧的渗透作用完成好坏,是煮茧的基础。渗透部的作用是将茧移入高温渗透段内同高温水蒸汽接触,发生茧腔内的冷空气和茧腔外高温水蒸汽的置换作用。经过置换作用之后,茧笼迅速跌入低温渗透段,此时茧腔外的压力>茧腔内的压力,从而产生压力差,完成茧腔吸水作用。
——蒸煮部 是循环式蒸汽煮茧机决定茧层煮熟的主要部分,其作用是:经过低温渗透段茧腔吸水后的茧子,进入快速快速吐水段后,由于接触高温蒸汽,茧腔内气泡迅速受热膨胀而进行吐水。吐水后的茧子,在蒸汽室内由于茧层内外蒸汽的作用,使湿润的茧层及其空隙间所含有的水份,迅速提高温度,使丝胶膨化、软和,以达到内、中、外层适煮的目的。
——调整部 其作用主要是调整煮熟,或称辅助煮熟。
中水段 茧经过蒸汽室后,茧层的膨化、软和作用已经基本完成,为使茧层再接受一次微量的通水,让茧子在190—202℉的热汤,既能使水进入内层和其它渗润不匀部分起补充渗润作用,有能使外层丝胶不致过度溶解,给予外层以煮茧抵抗力,以免移入动摇段时外层丝胶过度溶解。
动摇段 茧进入动摇段,由于有孔蒸汽的作用而使汤面产生动摇,使茧与茧之间发生碰撞摩擦而引出绪丝。在动摇中,茧层又会发生微量的热汤吐水作用,能调节蒸汽室吐水不匀的不足。
静煮段 经过动摇段后,茧子的煮熟作用已基本完成,但对内、中、外层必须进行调整,使温度逐步降低到190℉左右。这样,茧子外层不会过熟,而中、内层由于逐渐吸入温度由高而低的温汤,可以使部分还未足够膨化、软和的胶着点得到膨润作用的调整,使茧层的内、中、外层煮熟程度都能达到顺次离解的要求。
——出口保护部 茧子经过煮熟作用后,外层丝胶因直接接触蒸汽、热汤而过于膨化且部分溶失,茧丝排列较松。进入出口保护部后,因汤温降低,能使外层丝胶适当凝缩,防止外层过熟,缫丝时茧丝离解顺序良好;并可调整茧腔吸水量,达到缫丝时对煮熟茧所要求的沉浮状态。
3.3.2 循环式蒸汽煮茧机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常见故障 |
产 生 原 因 |
处 理 方 法 |
发跳 |
1、 链条太松;
2、 轨道不平滑,固定轨道螺钉松动。 |
1、 调节链条松紧度,使之适当;
2、 紧固轨道固定螺钉,保持轨道平滑。 |
打顿 |
1、 车尾皮带传动部分皮带松弛;
2、 链条导轮位置不适;
3、 蜗轮蜗杆、链条链轮间啮合不良;
4、 固定轨道螺钉突出或其他部件障碍。 |
1、 调整车尾皮带传动部分皮带松紧程度;
2、 调整链条导轮位置,使之与链条啮合良好;
3、 调整蜗轮、蜗杆和链轮轴轴承位置,使之啮合良好;
4、 紧固轨道固定螺钉,保持轨道平滑。 |
漏茧 |
1、 高温渗透段覆盖铜皮与链轮间距离过宽;
2、 下垂铜皮过短;
3、 过桥处链条导轮安装位置不适,造成坡度陡;
4、 茧笼盖与茧笼体间不密合,有缝隙。 |
1、 调整覆盖铜皮与链轮间距,在92—104mm之间;
2、 适当增加下垂铜皮长度;
3、 调整过桥处链条导轮位置,使坡度减缓;
4、 修整茧笼,使茧笼盖与茧笼体密合良好。 |
管道阻塞 |
1、 煮茧用水未经过滤及必要的软化处理;
2、 管壁积存水垢、杂质,长期未清除。 |
1、 锅炉及煮茧用水需经过滤及必要的软化处理;
2、 每周大清洁时,应注意清洗管道,保持管道孔眼畅通。 |
漏汽漏水 |
1、 汽、水管道及连接件安装不合规格;
2、 使用时间过久,造成管道锈蚀、破损。 |
1、 汽、水管道及连接件按规定安装组合;
2、 及时更换锈蚀、破损管件。 |
阀门失灵 |
1、 启闭阀门过紧过松;
2、 使用时间过久,造成锈蚀、磨损。 |
1、 启闭阀门松紧适度;
2、 及时更换锈蚀、磨损阀门。 |
温度计失灵 |
1、 撞伤产生破损;
2、 曲柄温度计温胞保护罩内杂物阻塞;
3、 超过额定温度标准使用。 |
1、 注意保护勿碰撞;
2、 清洁工作时,注意清除温胞保护罩内杂物;
3、 勿在超过额定温度标准场合下使用。 |
压力计失灵 |
1、 保管不善,碰撞损伤;
2、 使用时间过久而锈蚀、破损;
3、 超过额定压力标准使用。 |
1、 注意保护,勿产生碰撞损伤;
2、 及时更换锈蚀、磨损的压力计;
3、 勿在超过额定压力标准场合下使用。 |
按循环式蒸汽煮茧机结构,不同原料的煮茧方法表列如下:
3.5 煮茧工序的疵点种类、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循环式蒸汽煮茧机常易产生的疵点茧有:白斑茧、瘪茧、沉茧、浮茧四种,其产生原因和防止方法如下表示:
疵点类别 |
产 生 原 因 |
防 止 方 法 |
白斑茧 |
1、高温渗透段或蒸煮室漏汽;
2、部分蒸汽喷射管管孔堵塞或喷射方向不合理;
3、低温渗透段水封不良;
4、茧笼运行中跌入低温渗透段时,不是一次入水;
5、蒸汽总压力或高温渗透段蒸汽压力过低,导致渗透不完全;
6、排汽筒开启过大。 |
1、检查高温渗透段或蒸煮室的密闭程度,发现漏汽及时修理;
2、定期检查蒸汽喷射管,确保管孔畅通、喷射方向正确;
3、经常检查低温渗透段及蒸煮室的排水量,保证水封良好;
4、检查茧笼运转状态,确保适应煮茧工艺要求;
5、根据茧层抵抗力,调节蒸汽总压力、高温渗透段蒸汽压力以及渗透部温差,并保持蒸汽压力稳定。
6、合理调节排汽筒。 |
瘪 茧 |
1、高温渗透段蒸汽压力过大,渗透部温差过大;
2、蒸汽喷射管装置歪斜,左右不呈水平;
3、蒸煮室蒸汽喷射管孔眼堵塞,或蒸煮室温度过低;
4、蒸煮室水封不良,有冷空气侵入;
5、调整部动摇段、静煮段温度过高;
6、低温渗透段或调整部水位过低;
7、茧层薄的茧子出茧时无桶汤。 |
1、加强煮茧蒸汽管理,做到定温、定压;
2、校正蒸汽喷射管装置,左右呈水平;
3、经常检查蒸汽喷射管孔,保证畅通;
4、加强对蒸煮室漏汽和水封情况的检查,防止冷空气侵入;
5、适当配置调整部温度;
6、各区段水位保持一定;
7、保持桶汤量一定。 |
沉 茧 |
1、渗透部温差过大,其压力差小于茧层抵抗力;
2、蒸煮室温度过高,超过一定极限值;
3、各段温差过大,或桶汤温度过低;
4、蒸煮室排水管堵塞,水位上升,茧笼浸水;
5、动摇段后段动摇状态过大。 |
1、观察渗透状态,合理配置渗透段温度;
2、掌握蒸煮室温度,不使超过一定上限值;
3、各段温差不过大,桶汤温度不过低;
4、保持蒸煮室正常排水;
5、适当减小动摇状态。 |
浮 茧 |
1、蒸煮室温度过低;
2、渗透部温差过小,渗透不完全;
3、调整部温度过低;
4、每桶茧量过多。 |
1、提高蒸煮室温度;
2、加强渗透部作用;
3、合理配置调整部温度;
4、减少每桶茧量。 |
3.6.1 白斑茧与缫丝的关系 经过煮茧的茧子表面带白斑,乃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煮熟程度偏生或过生。用这种茧子缫制的生丝环纇多,洁淨成绩显著降低。由于白斑茧的茧层丝胶没有得到应有的膨化、软和及溶解,因此茧层丝缕离解困难,缫成的生丝手触粗硬,抱合不良,产量亦下降。同时,这种茧子的无绪茧索绪困难,增加绪丝,中、内层落绪也显著增加,既不利于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高,有增大原料消耗,增加缫丝工人劳动强度。
3.6.2 瘪茧与缫丝的关系 无论在煮茧过程中或煮茧结束之后产生的瘪茧,虽经煮茧或索绪过程中再次煮后能够恢复原形,但由于瘪的部位渗透不良,或煮熟程度难以均匀,或索理绪时抵抗力增大而索理绪效率降低,致使绪丝量增加,在缫丝中易产生断头,影响产量、质量提高,导致原料消耗增大。
3.6.3 沉茧与缫丝的关系 自动缫丝机对于煮熟茧的茧腔吸水量要求是茧腔吸水率在97—98%为宜。如茧腔吸水率在98%以上,茧子易于沉到缫丝槽底,而被捕集器带走,直接影响生丝纤度、纤度偏差和均匀成绩。同时,沉茧落绪后重新索理绪时所耗时间较长、理绪时易多拉清丝,造成原料消耗增大。
3.6.4 浮茧与缫丝的关系 在自动缫丝中,如果茧子落绪时浮而不沉,落绪茧不被捕集器及时带走,会给挡车工的操作增加不便。同时,由于浮茧的茧层丝缕在离解过程中缫丝张力较小,容易增加环颣,引起生丝洁净成绩下降。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