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茧丝科普:制丝基础知识(上)
 

茧丝科普:制丝基础知识(上)

来源:中国茧丝交易网  |   作者:罗达天   |  发布日期: 2010-03-30   |  阅读次数:1351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茧丝绸行业前辈费达生女士曾经提出“茧丝绸行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论述。如果把茧丝绸行业视作一个系统工程,制丝则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工程,它在整个系统工程中起着承前启后,为丝绸深加工提供优质原料的基础作用。
1制丝工艺流程
制丝就是运用工艺、设备、操作等手段,将蚕茧变为生丝的过程。以其包装形式,制丝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1.1 绞装生丝工艺流程
 
1.2 筒装生丝工艺流程
 
2. 剥选茧
 
2.1 剥选茧的作用、目的及任务
家蚕经过五龄饲养后、吐丝营茧前,先进入蚕蔟,吐出纤细的茧丝,分散在蔟枝(或格)之间,搭成蜘蛛网一样的“茧架”,而后在“茧架”里继续吐丝营茧。这样,在蚕茧的表层,就有一层松散如棉花般的乱丝,通常称为茧衣。
所谓剥茧,就是剥掉蚕茧表层的茧衣。因为茧衣纤维细而脆弱,丝胶含量也多,不能缫丝,只可作为绢纺原料。如果缫丝前不剥掉这部分茧衣,就会增加选茧、煮茧、缫丝的难度。剥去茧衣之后,选茧时易于识别茧层疵点,区分上车茧和下茧,称量准确;煮茧时煮熟较匀,易于鉴别煮熟程度,有利于提高生丝质量。一般春茧的茧衣量约占全茧量的2%左右,夏秋茧的茧衣量约占全茧量的1.8%左右。
由于家蚕体质的个体差异和营茧时的环境差异,再加上鲜茧收烘和干茧运输的影响,运到丝厂入库的蚕茧,即使是同一庄口,它们之间的质量也有不同:有的可以缫制白厂丝(称上车茧);有的不能缫制白厂丝,只可缫制双宫丝或用作绢纺原料(称下茧或下脚茧)。同时,按照缫丝工艺要求,在上车茧中还要按茧层表面有无疵点及疵点的性质和程度、茧型大小、茧层厚薄、茧的色泽选别,然后分别进行缫丝。将蚕茧按照缫丝工艺要求,逐一进行选别分类的工作,就叫做选茧。
2.2 剥茧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2.1 每台剥茧机由一人看管,将毛茧不断从储茧斗中扒到竹架上,不使毛茧供应脱节。将毛茧均匀地铺在茧衣入口处,目光左右巡视,不使毛茧混入光茧之中,或产生次品和剥茧机运转故障。操作时,左右手必须互相配合,即右手添茧(铺毛茧),左手拾茧(拾光茧中带入的毛茧)。右手添茧要将毛茧推至离刮刀口橡皮布(或高速剥茧机帆布辊筒)约2.5cm处,这样可以防止毛茧过量进入刮刀口橡皮布(或高速剥茧机帆布辊筒)之外,而混入光茧之中。如果有毛茧混入光茧之中,必须以左手拾起。
2.2.2 毛茧被剥去茧衣之后,光茧即落入储茧箱中,茧衣即被帆布卷取。当茧衣被卷取时,应注意勿使其被卷入两端的轴上。帆布上的茧衣卷取到适当厚度,须剥除后再继续剥茧;一般按每包毛茧(25kg)剥取1/3、2/3及剥完终了时,各摘除一次茧衣。如不及时摘除茧衣,不但影响剥茧机的灵活运转,而且容易损坏机件,产量、质量都难以提高。摘除茧衣不需用刀割,而是在用手由一边到全面地徐徐撕下来。摘除茧衣时,应注意不能全部摘除,须薄薄地留一层在帆布上。这样,在继续剥茧时,容易卷取茧衣。
2.2.3 剥茧时,要注意经常监听剥茧机运转声音。如发觉异常,应立即关车,检查机器。如果在刀口(或高速剥茧机帆布辊筒处)轧牢瘪茧时,也应先停车,拣出瘪茧后再开车,以延长帆布带(或橡皮布)的使用期。如发现帆布带(或橡皮布)的松紧不适或有倾斜,应及时调整。
2.2.4 蚕茧不要剥得过光过毛,剥得过光,会损伤茧层,增大缫折;剥得过毛,会妨碍选茧等下道工序操作。
2.2.5 在收烘和运输过程中,蚕茧表面会附着一些尘屑。在摘除茧衣时,这些尘屑往往粘附在机器上,应注意做好剥茧机的清洁工作。
2.3 选茧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3.1 铺茧均匀,平铺薄选。头道铺茧操作要机动灵活,铺得均匀,熟悉原料情况,视选茧工的多少,掌握好铺茧量,以保证下面来得及拾清下茧;同时,自己也要拣去较明显的下茧。中间一道要求拣去第一道未拣清的下茧,把茧子翻身以使穿头茧易于看清,同时也要注意铺平茧子。末道主要负责复查和选清下茧。
2.3.2 目光集中,双手并用。选茧中既要提高产量,更要注重质量,稳定上车成数。选茧时,目光与手要密切配合,做到眼到手到,不跳不漏,双手并用,一手前一手后,一手铺一手拣,边铺边拣,或两手同时拣。拣茧时应一粒一拣,个别情况下可多粒同拣,不带茧,不传茧。
2.3.3 看准拣快,减少误选。选茧时思想要集中,位置要适当,上身稍向前倾斜(与传送带逆向),手腕及肘部不得靠在选茧台或传送带的边框上。要铺得匀,铺得平,看得准,拾得快,分得清,努力减少误选。
2.3.4 选茧时要经常注意及时拾起落地茧,不踏瘪、压瘪茧子,并经常做好选茧及工作场所的清洁工作。
2.4 剥、选茧机的性能、故障及保养方法
2.4.1 剥茧机的性能、故障及保养方法
目前,大多数丝厂均使用快速剥茧机,此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速度快,效率高。剥茧由原来的橡皮布改为帆布,安全耐用成本低。
剥茧机故障的原因及保养方法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快速剥茧机运转速度快,茧衣、毛丝和灰尘极易进入其两端的轴承盒内,与润滑油混在一起,结成小颗粒,阻碍轴的正常运转并使轴发热。要认真做好轴承的日常清洁工作和设备保养工作,定期清洗和加油。
——剥茧机帆布跑边。帆布经运转磨擦后,会造成一边松一边紧,从而使茧衣在帆布上不贴实,使帆布吃不上茧衣,影响剥茧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经常注意调节剥茧机帆布的松紧程度。
——剥茧机下辊筒容易缠绕茧衣、毛丝,从而产生打滑现象。因此,需经常清除辊筒上的茧衣、毛丝,使辊筒保持正常运转。
——剥茧机的刀口、辊筒易轧瘪茧子,甚至造成轧茧停车。此时,除了调整剥茧机的刀口、辊筒之间的间距外,还可在剥茧机刀口的两辊筒之间加装一根直径3mm的钢丝,可以有效防止辊筒轧茧。
2.4.2 选茧机的性能、故障及保养方法
目前,多数丝厂使用传送带选茧机,少数使用选茧台“板选”。这里仅介绍传送带选茧机。该机结构简单,运转平稳,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
传送带选茧机常见故障是传送帆布带松紧程度不适当,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轴承应定期加油和清洁。
2.5 剥选茧工序的疵点种类、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这里所说的疵点种类,是指在剥选茧过程中所产生的疵点茧,其种类、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如下表所示:

疵点类别
 生 原 因
 止 方 法
 茧
1、剥茧机刀口辊筒间隙不当,剥茧时轧瘪茧子;
2、落地茧未及时拾起,被踩瘪;
3、茧包、茧筐遭受重压。
1、调整剥茧机刀口辊筒间隙;
2、在剥茧机刀口的两辊筒之间加装一根直径3mm的钢丝;
3、随时拾起落地茧;
4、茧包、茧筐不重叠过高,不受重压。
污染茧
1、剥、选茧机辊筒、轴承加油不适当,机油或润滑油溢出;
2、储茧斗、箱,剥、选茧机帆布带及工用具等被污染,均会产生污染茧。
1、保养工加油要适当;
2、经常做好剥、选茧机及工用具和工作场所的清洁工作。
 茧
1、剥光率掌握不适当;
2、剥茧机刀口处铺茧厚薄不匀或铺茧过厚、脱节。
1、剥茧时做到铺茧均匀,厚薄适当,毛茧供应不脱节;
2、严格掌控剥光率:春茧不低于93%,夏秋茧不低于90%。
擦伤茧
1、剥、选茧时,操作毛糙,蚕茧受受重力挤压擦伤;
2、茧包、茧筐重叠过高,承受重压;蚕茧从高处跌落或受甩打。
1、操作轻稳,不挤压、擦伤茧子;
2、茧包、茧筐重不叠过高、过重,不甩打。
上、次茧中的下茧
1、剥光率低;
2、选茧时铺茧不均匀,放茧量过多,铺茧厚;
3、目光不准,分级不清。
1、剥光率要达到工艺要求;
2、选茧要做到铺茧均匀,平铺剥选;
3、选茧工要做到分级清楚,看准拣快。

            
2.6 剥选茧工序的疵点茧对后道工序的影响
剥选茧中产生的疵点茧对煮茧、缫丝的产量、质量及消耗均有颇大的影响,这是我们在剥选茧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现将剥选茧中产生的疵点茧对煮茧、缫丝的产量、质量及消耗的影响分述如下:
2.6.1 瘪茧:在煮茧时,产生渗透不充分、不均匀,影响茧腔吸水量和煮熟程度的均一适当。在缫丝时增多落绪,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因落绪次数增多,索理绪次数也相应增加,蛹衬也会偏厚,降低了茧层利用率,会增大缫折。
2.6.2 污染茧:缫丝时产生夹花丝,造成生丝外观疵点,影响生丝正品率的提高。
2.6.3 毛茧:在煮茧时,既影响挖茧量的正确,又影响煮茧渗透的均匀,致使煮熟程度的不一致。在缫丝时,落绪无规律,打乱工人操作,影响缫丝产量、质量的提高和增大原料消耗。
2.6.4 擦伤茧:茧层表面遭擦伤后,致使茧丝断裂、紊乱,经煮茧后绪丝量增多,索理绪后产生的长吐量增多。缫丝时多生颣节,增多落绪,影响缫丝产量、质量的提高和增大原料消耗。
2.6.5  上、次茧中的下茧:在同一庄口的原料中,由于上、次茧与下茧的解舒差异极大,在煮茧中会造成著熟程度很不均一。一般来说,由于下茧不能缫制白厂丝,所以它混入上、次茧中,对缫丝生产的产量、质量及原料消耗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2.7 生产技术基本知识
根据“按质分类,按需分档”的选茧原则,依照市场需要,以品位设计要求为基础,一般采用粗选和精选两种选茧方针。
所谓粗选,就是仅从光茧中剔除下茧,剩下的即是上车茧。
所谓精选,就是不仅要从光茧中剔除下茧,还要在上车茧中分别上茧和次茧。在生丝品位要求高、茧质差、茧型大小不齐或需要按茧型大小分型的,要严格选剔次茧。
一般在缫制3A级及以下的生丝时,以贯彻“以多带少,以好带次”的原则,采用粗选,提高上车率,尽量节约原料,在不影响丝色和等级任务要求的前提下,不出或少出次茧。
2.7.1        上茧、次茧及下茧的定义
——上茧:茧形整齐,茧色基本一致,茧层厚薄均匀的茧子。
——次茧:有明显疵点但尚能缫制白厂丝的茧子,如轻黄斑、轻
柴印、轻畸形、硬薄皮和异色茧中的米黄色、湖绿色、红斑茧等。
    ——下茧:不能用于缫制白厂丝的茧子,统称为下茧。
    2.7.2 各类次、下茧的名称、形态及特征
    正确鉴别各类次、下茧的形态及特征,是正确贯彻选茧方针,实现缫丝生产“优质、低耗、高产”的重要保证。现将各类次、下茧的名称、形态及特征分述如下:
——次茧的名称、形态及特征
轻柴印:茧层表面因蔟的形式不好,造成柴梗的痕迹。可分为:
单面柴印:柴印呈直线形,印痕较浅。
钉头柴印:痕迹较小而浅,只有一点。
平板柴印:光板面积较小,或是面积虽大但稍有缩皱。
多面柴印:有两条印痕以上,但线条较浅,茧型尚正常。
轻黄斑:老熟蚕上蔟后处理不当,或上蔟过早,蚕的排泄物或吐丝营茧进行中死蚕腐败物污染,造成茧层表面染有尿印或大的污点,斑点发硬成块,或者松散凸起。
    轻尿黄:蚕尿渗入茧层较浅,程度较轻而不软。
    轻靠黄:黄色或黑色污染茧层表面程度较浅,面积较小。
轻内印:病蚕在茧腔内腐烂,污染茧层内层,茧子表面能隐约看到黑印的内印茧。
硬绵茧:由于老熟蚕有病,茧层丝胶含量少,茧丝间胶着点少或蔟中温度过高、天气特别干燥,丝胶干燥过快,易形成硬绵茧。其组织疏松,手触尚硬,有缩皱。
薄头茧:由于蔟室光线不适,易产生薄头茧。其特征是茧层头部一端偏薄。
硬薄皮:由于蚕生理上的缺陷,或饲育、上蔟的时间、环境发生变化,易产生硬薄皮。其茧层厚薄为正常茧的50%左右。
异色茧:因蚕品种的关系或蚕在吃桑叶后吸收了桑叶中的色素,易产生异色茧,表现在茧层上主要有米黄色、湖绿色、红斑等影响丝色的茧子。
畸形茧:由于蚕的生理缺陷或饲育条件、蔟室环境发生变化致使老熟蚕结茧没有正常位置,造成茧形畸异,形状异于一般正常茧。
油茧:蛹油沾染茧层。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