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产业是珙县农村增收富民的骨干特色产业之一。今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着茧丝绸市场回升的大好机遇,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桑园基地建设,以突出支撑产业发展,促农增收为落脚点,蚕桑“三冬”管理、育苗栽桑、桑园综合开发开局良好。
一、创新机制,投入力度加大
全县2009年蚕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后,从县级部门到乡镇,从各级干部到蚕农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会议精神,建立健全向上争取一点,县政府配套一点,龙头企业投入一点,乡镇政府扶持一点,蚕农自愿筹措一点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投入2010年蚕业产业发展资金2989.25万元,其中:省市财政投入300万元,县政府投入150万元,智溢公司投入450万元,乡镇政府投入130万元,蚕农筹资投劳1959.25万元。特别是重点蚕区的乡镇政府按照选好产业,看准项目,重点投入的思路,切实加大蚕桑投入力度。孝儿镇为打牢西南第一蚕茧大镇4万担基础,今冬已投入蚕桑生产发展资金50万元。底洞镇围绕2万担蚕茧发展目标,目前已投入生产发展资金30万元。沐滩乡属纯农业乡,财政资金较吃紧,但仍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0万元投入蚕桑生产发展。仁义乡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入生产发展资金15万元。恒丰乡为实现万担蚕茧目标,尽全力投入资金10万元。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始终以生产发展为核心,去冬今春已投入资金450余万元。由于县乡政府的政策措施得力,智溢公司扶持力度大,较好地调动了广大蚕农的积极性,有的蚕农在去冬今春已一次性投入上万元。
二、重点突出,桑园发展力度加大
从
三、完善设施,发展硬件日臻增强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与支柱产业建设相结合,农民增收与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农村富裕与居住环境改善相结合,强调建设蚕桑“双百万元村”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去冬今春以来,在全县重点蚕区完成新建小蚕共育室65间、3900平方米,新建改建室外蚕房3155间、18.93万平方米,硬化蚕区农户人行便道85公里,硬化、美化、绿化蚕农院坝6580户、46.06万平方米,新建蚕农沼气池2858口,三改美化生活环境3565户,新建蚕区生产生活用水池窖1568口,安装饮水管网5.85千米。
四、打造亮点,夯实百万元村基础
按照12万亩桑园基地,15-20万担蚕茧,5亿元蚕业产值的发展目标,全县共规划8个万担茧乡镇、50个蚕桑双百万元村.本着顺势而上,乘势而为,抓重点,重点抓,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去冬今春以来完成新栽桑10588亩,其中孝儿镇计划2000亩,完成2234.5亩,仁义乡计划任务1000亩,完成1106亩,沐滩乡计划任务1500亩,完成1625亩,恒丰乡计划任务1000亩,完成1125亩,底洞镇计划任务1500亩,完成1500亩。蚕桑“双百万元村”建设力度更大,去冬以来新栽桑面积达300亩以上的村共16个,其中孝儿镇的中安村完成310亩,沐滩乡的中山村完成325亩,恒丰乡的五林村完成450亩,林里村完成302亩,底洞镇的楠桥村完成430亩,芭蕉村完成314亩,仁义乡的尖峰村完成355亩,金银村完成220亩。尤其是放田栽桑达1568亩。新栽桑中1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社25个,集中成片300亩以上的示范片8个,500亩以上规模的示范片2个。
五、抓早规划,综合开发促农增效
通过2009年实施的2500亩桑园综合开发取得成功后,较好地调动了广大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全县已规划落实桑园综合开发面积12858亩,综合开发示范点25个,其中桑枝条生产食用菌7个村9个点,黑红苕10个村5个点,黑花生8个村4个点,黑玉米6个村2个点,黑洋芋10个村6个点。目前已调供黑红苕种20吨,黑花生种5吨,黑土豆种5吨,黑玉米种0.5吨,黑黄豆种0.3吨,另计划调供大头菜种2000包。2010年计划在桑园内套种植黑红苕2500亩,黑花生500亩,黑土豆500亩,黑黄豆500亩,黑玉米500亩,白魔芋1000亩,大头菜2000亩,血皮菜1000亩,桑枝条生产食用菌7个村1500亩,种植杂豆1500亩,种草养畜1000亩,实现桑园综合开发产值2000万元,纯收入1400万元,蚕农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