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绸大国崛起——2009中国国际丝绸论坛有感
 

绸大国崛起——2009中国国际丝绸论坛有感

来源:中国纺织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10-29   |  阅读次数:745次

 中国丝绸历经千年文化的积淀,带着无数人的光荣与遗憾,站在数量的金字塔上。科技与品牌是这个金字塔的搭建技巧和粘合剂。一旦缺失,金字塔立即会变成多米诺骨牌。
  在准备2009年国际丝绸论坛的过程中,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钱有清感受到了很多惊喜。首先是拥有茧丝绸产业的各国相关代表积极参与论坛。据了解,在中国举办的3届中国国际丝绸论坛中,本届论坛外国嘉宾覆盖的国家最多。其次是在组织论坛的过程中,一些研究色彩的专家、从事贸易的企业也参与了论坛。据了解,这些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客户了解到了中国国际丝绸论坛,并且积极参与其中。而这一切都起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茧丝绸行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丝绸大国已然崛起。
  大国优势
  茧丝绸大国的硬件指标,比如产量和质量,我国均已达到。据统计,2008年全国桑园面积为1321万亩,蚕茧产量为68.24万吨,丝产量为13.4万吨,丝织品产量为85.7亿米。
  2006年以来,“东桑西移”工程已经累计建设优质蚕茧基地106个,覆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8个省(市、区)106个县,种桑养蚕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宜州、南充、安康、保山等一批特色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真丝绸产品的出口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内销市场特别是蚕丝被销售市场的增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目前,中国蚕丝被年生产量已达700万条以上,年消耗蚕丝1.5万吨左右,内销市场消化蚕丝量已达到30%左右,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008年蚕丝被生产企业赢利仍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幅度,成为丝绸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日本等传统丝绸强国生丝的消费和生产都出现了下降。据日本蚕丝会会长高木贤介绍,2008年生丝的需求量是19.7万包,比2003年下降了18%,与此同时,日本传统丝绸服装——和服的消费总量也出现了严重下滑,下降了43%,生丝产量下降67%,蚕茧产量减少51%,丝织品产量下降42%。
  代表一个产业持续增长能力的创新能力在茧丝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丝绸功能性产品的开发紧跟科技潮流,防水拒污、抗菌保健等高档真丝面料已经实现产业化。涂料染色印花、冷扎堆染色、环保拔染印花、数码织造、数码喷印和多元纤维小浴比环保染色、绢纺新工艺等环保节能减排技术在丝绸行业得到开发和广泛应用。
  作为一个丝绸大国,标准化工作的进展也可圈可点。2008年经国家批准,原全国纺织品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丝绸分会升格成立了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志着中国丝绸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重新修订了《生丝》、《生丝实验方法》国家标准,并在国内全面实施。2003年制定的《蚕丝被》行业标准,经修订今年也上升为国家标准,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蚕丝被》国家标准。
    
  大国差距
  事实上,我们还属于丝绸原料大国的范畴,丝绸的深加工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与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日本,丝绸在纤维工业中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据日本信州大学纺织科学系主任平井利博介绍,茧丝在纤维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应用正从日用纺织品拓展到医学等产业用纺织品领域。日本的纤维工业非常发达,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丝绸产品应用实现了许多神奇的变化。
  韩国在蚕丝产品的综合利用方面则取得了成就。蚕产品的药用价值已经通过实验证实。桑树、桑椹和桑叶以及蚕虫、蚕蛹、蚕蛾、茧丝等都是可以被利用的。2009年蚕粉通过了韩国食品医药安全厅的鉴定,认为其是一种功能性的食品,有助于控制糖尿病。韩国蚕丝协会会长朴东哲则认为,韩国的养蚕工业把其主要产品从生产用来穿戴的丝绸原料转变为人类的药物利用提供功能性的食品增补剂。
  我国茧丝绸产业的优势在于生产,而生产后的茧丝价格又时常出现非理性波动,阻碍了茧丝绸行业的发展。2006年3月,3A级生丝价格达到36万元/吨,7月暴跌至21.8万元/吨,10月反弹至27.3万元/吨。2007年至2008年9月底之前保持了相对平稳的价格。2008年10月,茧丝价格开始非理性下跌,11月跌至13.6万元/吨,部分地区出现了蚕农毁桑弃养和缫丝行业停产倒闭的现象。
  “东桑西移”在稳定蚕茧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李龙介绍说,根据国际蚕业发展的规律,江苏、浙江将退出原料性蚕茧生产,但保持优势的丝绸工业生产,而种桑养蚕比较效益高的中西部地区则具有生产原料茧的优势。
  “东桑西移”工程是国家顺应茧丝绸生产发展规律实施的一项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广西茧丝绸的发展脱颖而出,目前广西原料茧生产高居全国第一,缫丝工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区内缫丝加工消化能力超过10万吨。但是由于广西丝绸基础薄弱,人才缺乏,在技术创新方面,新产品、新技术成果较少,丝绸工业难以步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循环之路。
    
  尽管面临各种困难,但我们作为茧丝生产大国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在国际丝绸论坛嘉宾的演讲中,我们可以听到他们对于中国茧丝绸产业发展势头的羡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警醒:我们的茧丝绸产业已经站在了数量的金字塔上。科技与品牌是这个金字塔的搭建技巧和粘合剂。一旦缺失,金字塔立即会变成多米诺骨牌。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