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中国丝绸业寻找新“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业寻找新“丝绸之路”

来源:《观察与思考》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10-21   |  阅读次数:504次

新“丝绸之路”在哪里?

西汉张骞开拓了“丝绸之路”,使得中国丝绸的外贸之路自古而成。

而今,这条通往西方的“古道”障碍重重,部分人马继续艰难前行的同时,丝绸商人们在漫漫商途的起点,“丝绸之路”的源头,向早已不习惯穿着绫罗绸缎的国人大声吆喝着自家货物,竭力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

  这种从无奈转为积极的,重新布局外贸策略并重新审视我们这个东方丝绸发源地亦是无比广阔市场的路径选择,无疑又是一条新“丝绸之路”。

  危机与压力之下,这一传统产业渴望“破茧”蜕变。在蚕农、丝绸商户、丝绸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之间,观察记者努力为彼此传达真实的信息与诉求,这不仅是身在“丝绸之府”杭州的情感所系,更是因那些焦急而期待的眼神油然而生的责无旁贷。

  杭州,“丝绸之府”。一条蚕,一根丝,汇成一个古老而绵延至今的产业。

  在飞速而摩登的现代,传统行业似乎日渐式微。人们深知丝绸的好,却已很少将之穿于身上。丝绸自古是高雅的,华美的。可如今,在人们看来,丝绸更多是旅游纪念品,是外国人喜爱的“中国特色”和“赛里斯”情结。

  自去年而始,在金融危机的打压下,丝绸贸易国外市场急剧萎缩。可见,外国人过日子也精打细算了,或许在全力以赴拼经济之时,穿丝绸华服的兴致就减了些。

  于是,中国丝绸产业正艰难寻求内需支撑。

  然而,这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困难的新路。现实不能穿越,人们的审美与习惯已不同于那个衣冠飘飘的古老年代。轻如蝉翼的丝绸与我们的生活,似乎隔了一层可见却不可触的薄纱。

  蚕茧价格随之接连暴跌,丝绸面料及成衣低价恶性竞争。蚕农、绸商整日愁锁眉头,苦觅出路。

  困则求变。丝绸行业或许已经悟出一些道理来,古老而娇贵的面料也可以幻化出现代的时尚感,经营理念和路径探索亦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当然,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实践,以及不断地试错。

  因而,坚持,再坚持。低谷之后,未尝不是一个新的起点。

  蚕农的“逃离”与“守望”

  丝绸之源,应是那一条小小的吐丝蚕。

  而在蚕桑业发达的江南农村,种桑养蚕一直是代代延续的传统产业。

  往年每逢中秋前后,走进农村,就能见到一片片碧绿的桑树、一匾匾肥硕的大蚕和一张张写满了收获的笑脸。

  但今年中秋之时,浙江一些地方的蚕农却一脸无奈。受种种因素影响,今年蚕农积极性严重受挫。据记者了解,海宁中秋蚕发种量很少,竟已接近1966年的水平。

  桐庐县百江、分水、瑶琳、合村等蚕桑生产重点乡镇的蚕农,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还出现了大面积的“挖桑毁园”现象。事实上,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的养蚕户都卖不出好价钱。

  对此,不少蚕农不免疑虑,养蚕业是不是要被历史淘汰了?

  海宁市海洲街道张店村蚕农严秋英家,63岁的严大妈一边为白花花的蚕喂桑叶,一边叹息:“本来想多养一些的,但蚕茧价格越来越低,所以今年又少了半张种!”

  “以前化肥便宜,好的时候蚕茧能卖到1400多元/50公斤,现在化肥这么贵,蚕茧只卖到500多元/50公斤,所以不敢多养了,自己也能腾出时间做保洁!”在斜桥镇镇郊村,61岁的蚕农杜月仙同样无奈。

  “我们海宁去年的中秋蚕发种量是87300张,今年只有52600张,这已接近1966年的量,连1992193500张的1/3也不及啊!”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站长董瑞华遗憾地说,由于蚕农养蚕积极性受挫,今年海宁中秋蚕发种量年际间减幅已为历史同期最高。

  海宁面临的这一情况,在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比如,在桐乡,今年比去年减少了1/3;在湖州,今年比去年减少了30%以上……可以说,今年中秋蚕的减少现象遍及整个杭嘉湖平原乃至全省!”董瑞华说。

  确实,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桐庐调查队一份调查报告中也得知,2008年该县桑园总面积3万多亩,今年开春以来,全县已挖桑毁园4000多亩,占13.0%2008年春蚕饲养量3.69万张,2009年春蚕只订购1.5万张,同比下降59.4%

  数字是真实而残酷的。

  “蚕农都是看重眼前的经济效益的,因为蚕茧价格下滑,蚕桑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影响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所以有些蚕农就挖桑改种其他作物,比如紫薯等,还有的就干脆出去打工。”桐庐县农办一名技术人员和记者分析说。

  作为有着不少蚕桑生产重点乡镇的桐庐县,由于蚕茧价格下跌导致蚕农纷纷“逃离”老本行,实在是令人担忧和焦急的。

  因而,桐庐县农办方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显得较为谨慎,“确实有一些蚕农改种其他作物和出去打工,不过我们县农办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推广养蚕新技术时给蚕农补贴,在收购时还实行保护价,蚕农的积极性正在慢慢提高。”

  栽桑养蚕仍是桐庐县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发挥农业特色优势,加快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农户毁桑是被迫和无奈,但如此大面积将桑园毁掉,又极有可能令蚕农失去潜在商机。培植一个盛产期的桑园至少需要3-4年时间,而市场复苏很有可能就在明年抑或后年。由此,蚕农们不妨采取桑园夹种、桑园养殖等办法增加收入,尽可能多地保留桑树,耐心等待市场复苏。

  于是,推广使用方格簇技术,提高蚕茧质量是一些在逆势能得到丰收的蚕农的宝贵经验。

  “由于市里政策的支持,我们这些蚕农都赚到了钱,大家养蚕的积极性更高了。”浙江省临安市乐平乡乐平村村民严大毛开心得合不拢嘴,他家饲养的13张蚕种都用了方格簇技术,产茧845公斤,平均每张产量达到了65公斤,收入1. 69万元。

  方格簇营茧技术的大力推广,在蚕农增收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年,临安市对新增方格簇具实行资金扶持政策,鼓励蚕农使用方格簇。在政策的鼓励下,今年春期全市就新增方格簇45万片,全市春茧方格簇营茧蚕种达13637张,共产方格簇茧736.4吨,仅此一项就为蚕农增收235.65万元,有力促进了茧质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这一新技术,桐庐也已在尝试,相信不久之后便能看到成效。毕竟,调整产业结构,生产优质蚕茧,将为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桐庐县动员广大蚕农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淘汰老桑树,种上产量高、叶质优的新品种。分水镇怡华村积极引导蚕农适当更新老桑园,且新种152亩,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并由本村蚕桑合作社向市、县申请生产补贴,以弥补蚕茧价格下跌的损失,这就是一个理性对待蚕茧下跌、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例子。

种种可见,技术对于今日养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老产业也到了以科技加快步伐的时候了。因此,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蚕桑技术指导,在这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蚕桑生产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现状,职能部门首先应从稳定蚕农情绪入手,多下乡,走访生产大户,及时为大户排忧解难,鼓励其养足养好蚕。其次,以蚕桑重点基地项目建设为抓手来促进蚕桑生产稳定,同时做好原有重点园区和基地的巩固工作,力争桑园面积不减,蚕茧质量不降,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

  据业内人士和记者分析,目前我国75%以上的茧丝绸产品靠外销,受全球经济形势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的茧丝绸产品出口量下降,又因为“东桑西移”,全国茧产量大增。供过于求,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同时,蚕茧价格也和质量密切相关,而蚕茧质量既和饲养相关,也和气候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地方的蚕茧价格已出现回升态势,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也在逐渐恢复,他们在“守望”中等待着产业复苏。

  由于养蚕一般在第二、三年才是见效期,农户盲目毁园或跟养,最后都可能会得不偿失。

  “热的时候不赶,冷的时候不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杭州中国丝绸城的“日与夜”

  杭州的河坊街很有名,不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是游人如织,人气颇旺。

  杭州还有一条有名的仿古特色街,就是位于西健康路和新华路的杭州中国丝绸城。古典韵味的店铺,物美价廉的丝绸产品,无疑对于游客们也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如果河坊街的夜晚是白天繁华喧嚣的延续,那么丝绸城的夜晚则是因对未来的期望而苦苦坚持。

  198711月,杭州丝绸市场正式创办,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后更名为杭州中国丝绸城。它是目前全国惟一的丝绸专业批发、零售市场,曾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列为“重点批发市场”。丝绸城声名远播,博得了国内外游客、商客的青睐,且有“半为西湖、半为绸”的美誉。

  历史悠久的中国丝绸城是杭州的城标之一,也是杭州丝绸业与市民及游客最近距离的地方。在产业低迷之时,它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和变革—

  比如718日至1030日期间,每晚6时到9时,丝绸城要求零售商户继续对外营业,这在丝绸城22年历史上还是头一次,也是丝绸城管委会今年出台的第一项“振兴规划”。

  在这个初秋时分,来到游人们甚为青睐的丝绸城,会发现这里有一些变化—入口处的高大牌楼上挂着喜庆的红灯笼和宣传夜市的条幅,边上空地还在休整着新的人物雕塑;走进丝绸城,商户们把好卖的丝绸衣服和围巾放在门口,价码牌上标着大大的数字,“50”、“25”,有的甚至是醒目的“10元一件”。

  这表面的“热闹”,似乎难掩背后的辛酸和无奈。

  “快来看看吧,这个真丝围巾10元一条,真丝方巾2元一条。”走进丝绸城后,顺着吆喝声,就看到不远处一家商铺在“超低价”特销。看的人很多,买的人也不少。一些游客看到这么便宜的价格都被吸引住了,埋在绚丽五彩的围巾堆里挑个不停。

  再往里走,有一家专卖中年女性丝绸服饰的店铺,店主在热情招呼着三五一群的阿姨大婶们挑自家的衣服。“我要这件紫的,有大号的吗?”“我还是拿这件藏青的好了,挺大方的。”那几件衣服上标的价码都是“最低价:35元”。有人还跟店主还价,店主苦笑着说:“这些衣服现在都是在处理,已经最低价了,不然真的要亏本了。”

  在几位顾客付了钱,拿着心仪的衣服谈笑着走出店门后。店主无奈地对记者说,“实在是卖不出价格了,从去年开始生意就不好,到了明年还不知道会不会好起来。”

  在丝绸城购买衣服和围巾的有很多游客,也有一些来淘“便宜货”的老杭州。但不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他们看着满街价格已十分实惠的衣服心里其实已乐开了花,可到了买的时候还是一个劲地还价,以更便宜的价格买下挑中的衣服。

  在靠近体育场路的一家买丝绸童装为主的店铺里,老板和几个店员在闲聊,“生意真是越来越难做了啊,有个老外刚才在对面那家店买了很多丝绸背心,15元一件,也不管质量怎么样,只要便宜的就是好的。”

  事实上,在丝绸城里,也有一些店铺卖的并非是全真丝的服饰。对此,杭州中国丝绸城管委会宣传干事潘燕静说,为了保证质量,管委会专门提出要求,所有商家真丝商品必须达到70%以上。所有商品都要标明真丝或其他成分的含量。管理科还会每天数次定时对商户进行检查,对违规的行为进行扣分,通过IC卡管理计入企业诚信档案,严重违规的商家将被退租。

  丝绸难卖,好的丝绸低价卖肯定亏,为了打价格战,许多化纤的仿“真丝”衣服反而有了“优势”。

  因此,丝绸城里有一条“规矩”,如果顾客问了这衣服是不是全真丝的,商户就必须照实说,不然就会被罚款处理。

  记者问起那家童装店的老板晚上夜市生意怎么样。“你晚上过来逛逛就知道了,有时候实在没什么生意,就只好提早关门了。”老板实话实说。

  确实,对于夜市的效果,商户反应不一,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商户夜间销售不错,但一些“夫妻店”对此却颇有怨言,认为因营业员加班费、电费的增加导致总成本显著上升,而夜间的销售却补不上这部分损失。

  杭州中国丝绸城管委会的一份总结资料写道,“去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以批发出口为主的丝绸生意受创严重,不少经营户开始将关注点投向国内零售市场。”

  蒋亚红,杭州倍丝特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丝绸城商会会长。作为国内丝绸围巾销量最大的企业,倍丝特从过去的外销为主,转为去年内销占30%,今后内销还将上升至50%。“其实,就品质而言,国内的许多真丝围巾与爱马仕那样的世界顶级奢侈品相差无几,但是品牌意识的缺乏,使得价格也相差甚远。”蒋亚红对记者说。

  同样地,烟霞绸艺的蒋志凯总经理也和记者表达了对于品牌意识的观点,“我们烟霞绸艺一直以内销为主,因而这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很大。烟霞绸艺在杭州大厦、杭百、解百等大商场都设有专柜,以优良的品质和实实在在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同时,我们生产的丝绸面料还供应给可可尼、秋水伊人、蓝色倾情等知名的杭州女装品牌。”确实,以丝绸面料“支持”品牌女装,也是使丝绸与消费者更接近的一种方式。有不少时尚的服装款式,翻开衣服里面的成分标,你会惊喜地看到标注的面料主要成分就是天然的真丝。

  记者发现,有品牌规模的一些丝绸商铺在打价格战的丝绸城里依然保持着中高价位,那些优质且有文化品味的丝绸服饰价格均在数百元以上,这在消费者看来亦是品质的保证,从而也体现了品牌的价值。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新华路上的“明宅”,现改建为中国丝绸文化中心。明代时期的粉墙黛瓦、古朴淡雅的名居,丝绸城管委会也在其中。

  “夜市是丝绸城尝试的一个新举措,虽然目前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会做好商户的工作,再难也要继续坚持下去。为积极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开拓新局,618日至21日,杭州市政府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了‘2009年杭州市名特优产品展销会’,由杭州中国丝绸城及新组建的‘杭州市丝绸女装展览有限公司’牵头承办。展销会上,新丝绸人家、烟霞、南林、万诚等12家中国丝绸城品牌企业,以质优、价廉的华美丝绸吸引了广大北京市民。”杭州中国丝绸城管委会主任皇甫伟成对记者说,“这次活动作为中国丝绸城继南京、重庆、西安等地全国巡展后的又一个重要驿站,将丝绸展销之路的触角伸向了北部地区。之后,杭州丝绸还将应邀前往银川展销。”

  杭州中国丝绸城目前是批发兼零售的中低档丝绸市场,为了提升产业品质,凤起路上与老丝绸城相隔不远的新开张的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则走的是中高档丝绸市场的路子。

  10月下旬即将举行的2009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将是杭州乃至国内丝绸行业的一次盛会。

  也许是特殊时期下的创新之举,或是为了真正办好这次展会,使全国各地的丝绸企业以及国外的客商从中获得更多的商机,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第一次从会展中心搬到离市中心和消费者最近距离的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商铺展位合为一体,受到了广大客商的欢迎。

“与往年相比,本次会展买家云集,由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作为中国商务部的执行机构,商会能充分发挥其国内外客商优势,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国际买手质量和数量。中国生丝秋交会将在丝博会暨女装展期间同时举行,特别是丝绸女装跨国采购对接会将举行,上海世贸商城届时将组织跨国采购团参加,与参展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对于这届展会,各界确实已卯足了劲。

  那么,杭州的丝绸业何时能走出低谷?“这次丝博会将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从客商的订单、企业的销售额就能预见明年的形势。”皇甫主任的分析,正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心态还是很重要的,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还有这么多企业积极入驻新丝绸城,不仅是为了抢占先机,也是对行业前景充满了信心。”

  金融危机下的杭州丝绸业

  受金融危机影响,过去销量很好的中国传统纺织品丝绸开始遭冷遇。

  浙江省丝绸协会副会长费建明对杭州丝绸历史有不同常人的理解。“杭州的丝绸业正在死亡。”

  用这样的词语并非夸张。过去,杭州是“丝绸之府”,而现在,西湖边游客依然可以买到丝巾和绸伞,但是却和全国其他地方出售的没有什么不同,所谓“绸伞”很多是尼龙的。

  作为一名企业家,费建明的感触更为深刻。“同样是丝绸,中国的方式加工和意大利工程师加工后感觉完全不同。”他手里拿着两块丝绸,同样的重量和颜色,其中一块色彩柔美,发出淡淡的光泽,更有奶油一般的质地,“我们的传统技术受到了挑战,而国外先进的加工研发能力,已经远远把杭州甩在身后。”

  4月时,上海世贸商城“2009(第六届)中国国际纺织服装跨国采购交易会”为杭州特别开设了“杭州丝绸女装推介会”。

  为此,杭州市人民政府特别组织当地丝绸企业参加本届世贸“跨采”,杭州市经委、贸易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均到会。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帮助杭州丝绸企业走出困境的决心和信心。

  看到展会现场买家如云,费建明喜不自禁,认为与上海世贸商城的“纺织服装跨国采购交易会”合作是明智之举—只有优质的展览会,才能保持对客商的吸引力。

  之所以选择世贸为平台,主要是看中多年来世贸在举办跨采展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客户资源。以今年为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是本届展会非但没有缩水,展商规模比往年还有所扩大,而且参展企业的成交愿望更真实迫切,这对于丝绸行业来说也是契机。

  “中国人还是很重视丝绸产品的,穿着舒适高贵,过去只有贵族和有钱人才穿的起绫罗绸缎。”费建明打趣说,“危机是掩盖不了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的,但是,丝绸制品需要在技术上有所革新,以期在消费者眼前耳目一新。”

  正是危机来临,让声誉远播的杭州丝绸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新技术的关键,杭州丝绸渴望从此走出平凡。

  又如杭州中国丝绸城管委会皇甫主任和记者所言,被誉为上海“真丝大王”的上海真丝商厦有限公司是杭州可以学习的一个典范。上海真丝商厦有限公司是上海市旅游涉外定点单位和国宾购物定点商店,曾经成功接待了来自亚、非、欧、美及大洋洲等几十个国家的总统、首相、元首、总理、部长及其夫人和世界各国的朋友。该公司的“绮芳”牌真丝和呢绒是上海市著名商标和上海市名牌产品,受到贵宾们的高度赞美。

  “真丝大王”走的是高端路线,以高品位的真丝、呢绒面料为特色,自行设计,定点加工,每年推出几百种新花型、新品种供顾客选购,并以花型新、质量好、服务优而饮誉中外。

  在杭州,丝绸服饰的高级定制还不多,在杭州丝绸城里有家蒋氏旗袍算是本地有名的一家定制店。这家蒋氏旗袍的主人,就是在北京奥运会里,制作出青花瓷旗袍样品的蒋明设计师。走进蒋氏旗袍店,里面一件件穿在模特身上的旗袍,让人想起了《花样年华》中换了30多套旗袍的张曼玉,那模特如同江南烟雨中温婉的江南女子,娉娉袅袅的走来。

  此外,顺应经济趋势,电子商务将成为传统行业加速发展的助力。许多杭州丝绸城商家早已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上开设了自己的网店,而市场更需要有一个整体统一的网上交易平台。丝绸城正在规划这个网上平台,所有的商品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目前这个平台处在刚起步阶段,还在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业内人士和记者表示,丝绸在年轻的时尚人群中欠缺吸引力,而开拓年轻消费者正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初衷。

  不久前,《中国经营报》在北京专访杭州市副市长沈坚时问:杭州向来被称为“丝绸之府”、“女装之都”,金融危机之后,纺织行业出现了订单下降、利润下降、库存居高、资金紧张一系列问题,杭州当前的丝绸产业现状如何?

  杭州市副市长沈坚诚恳地说:“我本人不仅是分管工业,还担任着发展杭州丝绸女装领导小组的组长。实事求是地讲,纺织、丝绸、服装相对来讲还是属于传统产业,金融危机对纺织、服装、丝绸的影响程度比较大,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大约有15%20%左右的企业陷入了困境,由于订单减少、市场萎缩,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况,效益大幅度下滑。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现在的纺织、丝绸、服装企业有一些都是靠贴牌、来料加工,因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受外贸订单的影响就显得尤为突出。”

  在金融危机中,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就像“羊”一样脆弱,政府要细心呵护。

  沈坚形象地比喻道,本土企业与国际巨头就如同狼和黄羊。狼和黄羊是天敌,狼要吃黄羊。是不是最好没有狼,黄羊就生存得更加自在、安全?其实恰恰相反,失去了狼,黄羊就会机体衰退,就会失去竞争力,总有一天,还会死亡。正因为有了狼,有了竞争,羊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我们的本土企业要做的就是,最终由羊变成狼,在产品结构、技术创新、改造等各方面具备与国际大企业大集团竞争的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今的国际经贸环境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难有根本改变,国际市场信用恢复也可能是个较长过程,贸易收汇风险也将一直处于高位,保障丝绸企业出口收汇安全,“颗粒归仓”将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前不久,我国政府出台了进一步稳定外需,加大出口信保支持力度,扩大了出口信保承保规模,提高了覆盖率,下调了保险费率,将进一步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外贸出口风险,加强企业接单能力和出口信心。

  中国丝绸企业多属中小企业。我国政府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并在具体实施中正逐步完善细化,进一步调整着企业融资条件和门槛,鼓励金融机构以保单贷款、出口订单抵押贷款,以及茧丝质押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融资。进入下半年后,一些丝绸企业,甚至基层茧站对此已有良好的反映。认为企业增加了融资渠道,改善了融资条件,逐步解决着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困难。

  经过金融危机,需求“蛋糕”变小了,企业维护原有丝绸市场份额的难度加大,竞争更趋激烈,而扩大内需在短期内又受多方因素制约,难以完全弥补外需急剧萎缩带来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淬炼下,杭州丝绸业步入一个特殊的“蜕变期”。这个困境中的传统产业,被人们寄以厚望。因为,这一服饰中的雍容“国粹”,还将有更漫长的“丝绸之路”需要走。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