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汤咏在2009年全国蚕茧收烘工作总结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汤咏在2009年全国蚕茧收烘工作总结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   作者: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  发布日期: 2009-10-15   |  阅读次数:957次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南方水灾频发、一些地区特殊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蚕茧生产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同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初显成效,经济呈现企稳回升势头,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增多,茧丝绸行业的发展也面临难得的机遇。这次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交流当前的行业情况,总结春茧生产收烘工作,分析茧丝产销形势,提出秋茧生产收烘的工作思路。下面我就今年的茧丝产销情况谈谈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上半年春茧生产和收烘情况
  根据我国19个省、市、区的统计,今年春季桑园面积、蚕茧发种量、产量、收购量均有所下降,但蚕茧收购综合均价开始回升。
  (一)全国春茧产量普遍下降
  2009年春季桑园面积为1273.81万亩,减少了104.76万亩,同比减少7.60%。除了云南、湖北、贵州、新疆、四川、重庆、甘肃等地外,其他地区桑园面积都有不同程度下降。陕西桑园面积降幅最大,超过30%,湖南、山东、山西降幅超过20%,广东、广西降幅超过10%。桑园面积增长的地区中,贵州涨幅最大,超过40%,其他地区涨幅均在10%以内。相应地发种量也普遍下降,全国发种量合计625.33万张,减少253.08万张,同比减少28.81%。蚕茧生产严重滑坡,全国总产量为22.68万吨,减产8.65万吨,同比减少27.60%;甘肃减产62.96%,广东、湖南减产超过40%,江苏、安徽、山东、陕西、重庆、云南减产超过30%,浙江、广西减产超过20%。全国蚕茧平均收购率为86.88%,重庆、河南、广西、云南、湖南、宁夏、安徽、山东等地的收购率超过98%。
  春茧产量大范围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1)遭遇特殊气候:减产的地区大都受低温、多雨或干旱等特殊气候的影响,春茧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产量锐减。(2)灾后重建影响:四川、甘肃等地主产区受去年512地震破坏较严重,大量时间和资源都用于灾后重建,导致春茧生产缺乏劳动力和必要的生产保障,影响蚕茧产量。(3)比较效益不高:河南、湖南等地粮食等其他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使桑农植桑养蚕的积极性受挫,出现了刨桑改种的现象。(4)企业经营不佳:由于外销订单减少、资金周转紧张、人力资源流失、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一些地区的缫丝企业生产状况不佳,给蚕桑生产带来消极影响。
  (二)部分地区蚕茧质量下降
  蚕茧质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今年上半年部分地区遭遇了特殊不利气候的影响,导致蚕茧质量有所下降。山东、云南、甘肃、新疆等地遭遇了倒春寒、霜冻、低温等恶劣气候,广西和一些沿海省份由于遭遇强降水引发了局部洪涝灾害,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则遇上了干旱、少雨的天气,致使这些地区的蚕茧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产量下降,损失严重。此外,山东、广西等地发生了蚕病和农药中毒事件,造成优质蚕茧减产。
  但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良好,生产管理加强,科技措施落实,春茧单张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如浙江省今年春蚕单产达49公斤/张,增长4%;江苏省春蚕单产达45公斤/张,增长8%。同时,“东桑西移”工程使一些中、西部地区更加重视蚕茧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重庆、河南等地蚕茧质量也有所提高。
  (三)春茧收购价格整体回升
  今年上半年全国主产区春茧收购价格整体回升,综合均价为973.88元/50公斤,比去年同期上升2.08%,为广大蚕农生产经营形成了良好的激励和预期。这是市场机制调节和国家宏观指导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国内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近几年桑蚕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大部分经销商进货谨慎,蚕茧供给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国内市场需求仍在增长,国家纺织业振兴规划和一系列促进出口政策的出台,有利于真丝绸商品的出口。在国内外潜在需求进一步释放的情况下,春茧综合均价上升属于价格的理性回归。
  另一方面,今年春茧收购前夕,商务部、农业部共同发出的《关于下达2009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的通知》,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2009年蚕茧生产与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做好蚕茧收购管理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各地商务、农业、工商、价格主管部门加强了对蚕茧生产、收购和价格的动态监测,对茧农和丝绸生产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为春茧价格的回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春茧收烘秩序总体良好
  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今年全国春茧收购秩序总体较好。各地根据《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法》(商务部、工商总局2007年第4号令)的有关规定,对从事鲜茧收购的经营者进行清理,严格按照鲜茧收购资格进行核准登记,从源头上严把市场准入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蚕茧收购市场主体准入、交易、竞争和退出的监管,保证了春茧收购工作的正常、有序、稳定推进。但由于对鲜茧价格上涨的预期增强,部分蚕区出现抬价抢购现象,特别是部分省份之间的毗邻地区出现了众多流动小商贩抢茧,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蚕茧收购秩序,影响了蚕茧收购工作。
  二、1-7月丝绸类商品出口情况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1-7月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16.23亿美元,同比下降19.92%;进口9612.50万美元,同比下降5.35%。
  (一)蚕丝类产品出口量、价跌涨互现
  1-7月,我国蚕丝类出口1.26万吨,同比下降21.61%;出口金额2.72亿美元,同比下降30.14%;蚕茧平均单价7.40美元/公斤,同比上涨了15.05%;但丝类平均单价21.52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0.88%。
  蚕丝类主要出口商品中,厂丝和双宫丝出口量、额大幅下跌,厂丝出口3241.73吨,出口金额7677.70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47.86%和50.99%;双宫丝出口748.42吨,出口金额1524.80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50.58%和53.93%。
  丝纱线出口量、额大幅上涨,出口量为3278.72吨,同比增加59.72%;出口金额8462.00万美元,同比增加34.12%。柞蚕丝和紬丝丝纱线出口量分别同比增加0.79%和1.85%,但出口金额分别同比下降15.38%和28.86%。
  (二)绸缎类产品出口量、价齐跌
  1-7月,我国真丝绸缎出口1.46亿米,同比下降0.77%;平均单价2.90美元/米,同比下降10.72%;金额4.20亿美元,同比下降11.41%。绸缎出口中比重最大的坯绸出口1.14亿米,同比下降0.91%;平均单价2.5美元/米,同比下降13.91%;金额2.81亿美元,同比下降14.69%。
  (三)丝绸制成品出口量、价跌多涨少
  丝绸制成品出口9.30亿美元,同比下降19.98%。其中比重最大的丝绸服装出口5203.56万套,同比下降30.14%;平均单价13.50美元/套,同比增长11.75%;出口金额7.03亿美元,同比下降21.94%。丝制地毯出口17.56万条,同比增加了33.77%,但出口金额同比下降28.85%。
  (四)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额稳中有降
  1-7月我国真丝绸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前十位依次为:美国、印度、日本、意大利、香港、英国、德国、韩国、巴基斯坦、法国,与去年相比,基本稳定。主要出口市场中,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增长幅度最大,达52.31%,对印度出口有0.69%的小幅上涨。除此之外,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对意大利、韩国、香港的出口降幅较大,均超过30%,对香港的出口降幅最大,达35.19%。
  美国依然是我国丝绸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1-7月对美丝绸商品出口3.77亿美元,占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的23.25%。对美出口以丝绸服装为主,1-7月对美丝绸服装出口2.86亿美元,虽同比下降30.44%,但仍占对美丝绸商品出口总额的75.86%,占我国丝绸服装出口总额的40.65%。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市场中,对新加坡的真丝绸商品出口额增速最快,达92.78%;对马来西亚的出口也有44.57%的同比增幅。
  (五)主要出口省市的出口额均有下降
  1-7月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额排名前五位的省市依次为: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四川,五省市合计出口额占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的87.83%;它们的出口额均在1亿美元以上,但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浙江、江苏降幅较大,均超过20%,江苏降幅达到25.91%。
  (六)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1-7月的统计数据看,蚕丝类、真丝绸缎和丝绸服装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呈下降态势,导致出口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外需减少。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一些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倾向没有改变,综合作用下导致外需减少,从而影响我国丝绸商品的出口。
  二是币值变动。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出口产品单价不得不有所提高,导致丝绸原料产品出口量有较大幅度下降,进一步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给丝绸商品出口带来巨大压力。
  三是信心受损。由于去年遭遇了国内罕见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丝绸外销市场需求锐减,茧、丝价格持续走低,使得进口商对今年的茧丝绸市场持观望态度,为规避市场风险,均签约谨慎,造成大批量订单减少。
  四是行业竞争。国内外仿真纤维的面料档次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严重冲击了丝绸面料市场,使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受到影响。
  三、茧丝绸产销形势分析
  (一)上半年茧丝产、供、销情况
  根据海关出口统计数据匡算,2009年1-6月我国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约为3.01万吨,蚕丝类商品和蚕丝织物类商品进口的折丝量为0.14万吨,进出口相抵后的净出口折丝量约2.87万吨。根据今年上半年净出口折丝量以及蚕丝内销需求量保守测算,上半年蚕丝总需求量为4.10万吨。按照今年上半年全国19个蚕茧生产省(区、市)的春茧产量22.68万吨计算,折合茧丝总供应量仅为3.73万吨。但实际中,据工业方面统计,今年1-6月全国生丝产量累计已达到8.24万吨,同比增长16.80%。这说明:一方面,部分库存蚕茧仍在投入生产,扩充着茧丝的整体市场供应量;另一方面,由于成交分散和交易结构不均衡,部分茧丝产能被放空,没有得到实际消化。因此,我国茧丝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不可盲目乐观。
  (二)下半年茧丝绸市场形势分析
  下面,我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对下半年茧丝绸市场形势进行简要分析。
  1、下半年茧丝绸市场的有利条件
  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国内经济呈现企稳向好的趋势,下半年茧丝绸市场存在着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和措施,制定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方案,并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大技术和资金支持力度以及厂丝收购力度等,帮助纺织行业提振信心,尽快走出危机,茧丝绸行业必将从中受益。
  二是茧价上涨释放积极信号。今年上半年和过去几年蚕茧产量的持续下降,有效地遏制了蚕茧库存的过度扩大,同时丝绸商品的刚性需求仍然存在,今年春茧的收购价格已经开始止跌回升,预示着新的购买和消费潜力开始释放。
  三是汇率风险有所下降。近期,人民币被动升值的压力开始减弱,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渐趋稳定,这可以相对减少丝绸商品出口海外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增加丝绸出口。
  2、下半年茧丝绸市场的不利影响
  虽然整体经济有所好转,但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茧丝绸市场中的不利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是外需依然疲软。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欧美等国际市场的需求仍旧不足,消费信心依然不振。茧丝绸行业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出口依存度达50%以上,外需不足将在下半年以及相当一段时期内制约着我国茧丝绸商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企业经营困难。国内大多数规模偏小的丝绸企业出口受阻,库存增加,导致经营成本增加和流动资金不足,加上信贷融资难的困扰,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引发产业链的恶化。
  三是生产成本增加。随着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企业的盈利空间遭到严重挤压,制约着行业的发展潜力。
  四是多头竞争压价。国内多头竞争仍将存在,同行业内企业相互压价,在短期内势必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如果不注重科学发展,加强技术改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短期的经营隐患就会酿成长期的发展瓶颈。
面对这些有利和不利因素,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既要坚定信心,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积极作用;也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未雨绸缪,继续做好应对困难局面的准备。
  (三)下半年蚕茧生产形势
  上半年茧丝价格回升,为下半年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预期。在价格杠杆的调节下,夏秋茧的产量会增加。但从7月份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茧丝绸商品出口量、额依然呈现下跌态势,下半年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如果盲目扩大蚕茧生产,过度增加茧丝绸的供应,就又会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局面。据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交易数据显示,8月份国内茧价微降0.29%,而9月初茧价又上浮0.29%。因此,要密切关注蚕茧市场,着力防范茧价波动。建议茧丝生产商审慎观察市场行情,合理控制生产规模,调整交易结构,促进茧丝生产稳定发展。
  四、下半年蚕茧生产的政策建议
  (一)稳定收购价格
  在市场规律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综合作用下,今年春茧收购价格整体开始回升,蚕农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信心得到了增强,对蚕茧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心理预期。但同时要看到山东、湖南、重庆等部分地区的茧价还在下跌,8、9月份茧价还有波动,下半年蚕茧生产和行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还很多,稳定蚕茧收购价格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各方业内人士共同努力,避免在茧价上涨刺激下产生新一轮供求关系失衡,尽可能长地维护利好局面。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宏观规划指导,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控制缫丝企业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整顿清理不具备生产经营资格的鲜茧收购企业和缫丝加工企业,为稳定蚕茧价格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提高蚕茧质量
  蚕茧质量关系着企业的效益和行业的发展。上半年受气候和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产区蚕茧质量有所下降。在下半年的蚕茧生产中,建议各地蚕茧生产单位加强蚕期管理和风险控制,加强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蚕茧质量,为下游环节生产高品质的丝绸产品提供原料保障。
  (三)维护收烘秩序
  建议各蚕茧管理部门依据《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法》进一步加大行政管理力度,严格对缫丝生产准产证和鲜茧收购资格证的审查和管理;探索建立和健全毗邻地区工商部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规范蚕茧收购秩序的合力;在鲜茧收购季节,建议各工商、物价、税务和经贸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开展市场秩序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加大对无资质茧贩和恶性抢购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好蚕茧收购秩序。
  (四)拓展内销市场
  国内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当前金融危机蔓延、国际经济低迷,茧丝绸行业要实现稳定发展,就要不失时机地开拓和培育国内市场,逐步建立起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统筹发展的格局,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市场空间。丝绸终端市场的拓展必然带动蚕丝绸生产链的延伸,蚕茧生产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各位代表、同志们,以上所谈是我的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本次会议的议题,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下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及如何做好蚕茧的生产收烘工作充分发表意见,为茧丝绸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