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湖北省桑蚕生产凸显稳定恢复之势
 

湖北省桑蚕生产凸显稳定恢复之势

来源:湖北省果品办公室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10-12   |  阅读次数:536次

近年来,由于鲜茧收购价格的持续走低,我省不少地方出现了“桑园弃管、挖桑改种”的现象。今年,由于蚕茧市场正在回暖,鲜茧价格出现提振,加之各地采取了一些扶持桑蚕生产的积极措施,使我省桑园面积在稳定中有所恢复,养蚕收入在减产中有所提高。据初步统计,全省现有桑园为36万亩,其中新发展1.6万亩。预计全省蚕茧产量11680吨,比上年减5.7%。预计蚕茧产值4亿余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鲜茧价格上扬,提高农民养蚕积极性。

由于今年春蚕、夏蚕、秋蚕鲜茧收购价格一季比一季高,有效地调动了蚕农养蚕积极性。据统计,全省春季发种量14万余张,同比上年减2万余张,减少12.5%。春茧均价同比上年增加1.5/公斤,增长6.67%;全省夏秋发种量为15万余张,同比上年增加0.5万张,预计全省夏秋茧均价为18/公斤,同比上年增加3/公斤,增长20%。仅茧价上涨一项,全省蚕农收入比上年增加2600多万元。

二是省力化养蚕技术普及,缓解养蚕劳力紧缺矛盾。

实践证明,采用省力化养蚕技术,不仅有利于缓解养蚕劳力矛盾,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今年各级农业推广部门主推了省力化养蚕技术,深受蚕农欢迎。据统计,全省小蚕共育应用面达50%,比上年扩大10%;大蚕地面育、条桑育应用面达70%,比上年扩大30%;方格簇应用面达50%,比上年扩大20%;自动营茧应用面达40%,比上年扩大15%

三是项目资金整合,惠及桑蚕生产基地建设。

为了稳定老蚕区,发展新蚕区。今年省农业厅与黄冈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协议,加大了鄂东大别山老蚕区“桑蚕、茶叶、药材”板块基地建设项目的投入,重点扶持蚕桑大乡(镇)、大村、大户的建设。如罗田县对新建桑园基地的乡(镇)、村、组给予了一定奖励,并对蚕茧实行保护价收购,有效激发了农民养蚕热情,与去年相比,该县“毁桑改种”现象明显减少,桑园管理显著加强,养蚕数量逐季增加;在“东桑西移”项目的驱动下,鄂西北秦巴山区新蚕区呈快速发展势头,其中郧西、郧县两县已成为我省重点蚕区之一。如郧西县今年对新建25m2标准蚕室补贴1200元,新建两亩桑园享受一亩“退耕还林”政策补贴,该县桑园面积已发展到4万余亩,占全省桑园面积11%;郧县今年对新发展一亩桑园补贴200元,该县桑园面积已发展到2万余亩,占全省桑园面积5.5%

四是企业与农户联合,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不少县市茧丝绸龙头企业与蚕农联营,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如湖北省金罗丝绸有限公司现有缫丝生产能力2400绪,年需鲜茧1000多吨,目前当地(罗田县)原料茧只能满足加工能力的40%,原料茧缺口一大半。为保障原料茧的需要,在罗田县农业局具体组织下,该公司积极参入桑园示范基地建设,并与养蚕农户签订售茧协议。目前,全县已建成3050亩的“小集中、大连片”桑园基地50余个,可辐射带动养蚕农户5万余户;湖北梦丝家绿色保健制品有限公司现有原料茧生产、蚕丝被加工、服装制作三条生产线,年产值达到2.3亿元,年利税1800万元,是英山县龙头企业,可带动全县3.45万户蚕农种桑养蚕。今年初,该公司拟将孔坊乡四姑墩村作为茧丝系列加工试点基地村,并请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争取经过二三年的努力,把四姑墩村建成全县“桑蚕产业化第一村”。

五是订单收购蚕茧,提振蚕农信心。

为了维护蚕农利益,有的县市整县实行了“订单养蚕”,极大地提振了蚕农护桑养蚕的信心。如新蚕区郧县通过县茧丝绸产业办公室的协调,从今年秋蚕开始,该县江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与全县各养蚕村签订了“养蚕与蚕茧收购合同”,明确了鲜茧保护价格。即鲜茧市场价低于16/公斤时,按16/公斤收购;鲜茧市场价高于16/公斤,按市场价收购。从执行结果看,该县秋蚕统茧价为22/公斤,最高价为22.4/公斤,价格差上下为1.2/公斤,同比上年全县统茧价提高45%,蚕农收入增加显著。为进一步提高蚕农生产积极性,十月初,该县茧丝绸产业办公室与江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下发了“致全县养蚕农户的一封信”,向蚕农宣传蚕茧市场行情、鲜茧保护价格、冬季桑园培育管理及新桑园建设等技术要点,将为夺取明年桑蚕生产丰产丰收奠定较好的基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