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具有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特性。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市蚕桑生产经营面临严峻困难和挑战。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全市上下积极应对,通过落实“保资源,强科技,抓开发,增效益,促发展”工作措施,今年以来全市蚕桑产业抗击金融危机,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呈现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一、生产基础稳定。到9月底,全市有桑园面积40.3万亩,各区县未出现大面积挖桑毁桑现象。前三季全市发放蚕种22.99万张,生产蚕茧815.9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达13848.23万元。由于近期世界经济出现回暖的趋势,茧丝绸市场行情逐渐好转,茧丝价格上扬,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有所回升。
二、单产质量提升。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兴蚕观念,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今年以来我市先后组织区县行业有关部门到宁南县、邛崃县参观考察学习蚕桑生产发展、科技推广先进经验,并召开了全市蚕桑科技流动现场会。到9月底,全市已举办蚕桑技术培训班1803次,培训蚕农12.19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1.48万份。通过狠抓蚕业科技推广,全市前三季平均养蚕单产达35.5公斤/张,同比去年提高了2.5公斤,同时,蚕茧质量显著提高,市场供不应求。
三、综合开发加强。为进一步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增强比较优势,有效抗御市场风险,面对金融危机,全市积极引导蚕农跳出传统的“栽桑——养蚕——卖茧”模式,大力推广桑园立体开发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截止9月份,全市通过开展在桑园套种蔬菜(榨菜、黑花生、黑红苕、魔芋、食用菌等)、桑园林下养鸡等桑园立体综合利用22万余亩,产值达12126.86万元,有效确保了蚕农收入增加。
四、龙头带动凸显。在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市智溢、立华等茧丝绸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服务带动功能,坚持生产发展不停步、科技投入不间断、指导服务不松懈,诚信兑现全额保护价收购蚕茧,进一步有效巩固密切了与蚕农利益连接关系,确保了蚕桑产业在危机中稳定健康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