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农业经济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蚕桑业一直是嘉兴人民的骄傲。嘉兴是全国和浙江省蚕桑重点产区,是重要的茧丝绸加工和出口贸易基地。蚕桑产业作为嘉兴市的传统主导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长期以来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嘉兴市目前的森林覆盖率是16.8%,而桑园占了其中的36%。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嘉兴市蚕桑生产持续下滑,严重影响了蚕农增收和茧丝绸产业健康发展。
嘉兴全市现有桑园面积36.1万亩,养蚕农户数22.9万户,现有与蚕桑产业有关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其中国家级1家),蚕桑专业合作社16家。
2007年以后,由于蚕茧供求关系失衡、人民币升值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茧丝绸行情进入调整期,嘉兴市蚕桑生产也随之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冲击,生丝、干茧价格急剧下跌,鲜茧收购价格也大幅下降,全年蚕茧平均价格在2007年下跌33%的基础上又下跌6%,养蚕出现全面亏损,严重挫伤了蚕农生产积极性,全市蚕桑生产呈快速下滑态势。今年春茧价格略高于蚕农预期,蚕农信心有所恢复,截至目前嘉兴市还没有出现大面积毁桑现象,但从夏蚕发种和秋蚕订种情况来看,蚕桑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嘉兴市农业经济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分析了嘉兴市蚕桑生产急剧下降的五个原因:一是蚕茧供求关系失衡。在国家“东桑西移”政策指导和当地政府扶持引导下,中西部地区种桑养蚕规模超常规发展,全国蚕茧产量从2003年的49.2万吨增至2007年的78.9万吨,增加60.4%,导致全国蚕茧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出口导向型的茧丝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蚕茧、生丝价格出现了持续暴跌。国内3A级生丝从2006年最高的29万元/吨,下跌至2008年11月的14万元/吨,干茧价格跌至3.65万元/吨,远期合约价格甚至跌破了3万元/吨,远低于企业生产的成本价,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近期由于春茧产量减幅较大,行情有所回升,目前3A级生丝每吨19万元左右、干茧每吨6万元左右。
三是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在蚕茧价格急速下跌的同时,化肥、农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却急速上升,蚕桑生产成本与蚕茧价格形成了一条反比曲线,蚕农养蚕无利可图,导致蚕农主动调整生产规模,减少饲养量,甚至弃养。
四是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到去年年底,嘉兴市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下降到了38.72万人,农民非农化率提高到了77%,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兼业化趋势更加明显。而蚕桑生产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季节性强,在农民转移加快,增收渠道拓宽的新形势下,其弱质性进一步暴露,其逐渐调减的趋势难以得到扭转。
五是蚕茧收购价格剧烈波动。由于蚕茧价格实行产后定价,蚕农在生产前无法预知蚕茧价格,蚕茧价格的剧烈波动使蚕农养蚕风险加大,收益难有保障,观望情绪加重。
尽管嘉兴市蚕桑生产出现了明显下滑,但客观上,蚕桑产业依然是嘉兴市农业传统主导产业之一,其产值占嘉兴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5%,特别是在桐乡、海宁等重点蚕区,其比重超过10%,确保蚕桑生产稳定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嘉兴市秀洲区农业经济局局长李荣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嘉兴的农民对蚕桑产业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以前农村有句老话“吃饭靠种田,开销靠养蚕”,足见农民对蚕桑的依赖度很大。“蚕桑的产业链相对比较完整,白厂丝曾是嘉兴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创汇的贡献很大,同时也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和创业。”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