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讲农桑,农与桑是并列的。蚕桑作为一个产业,放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中,规模显得小了。所以现在我们倾向于不称蚕业,改称蚕学。”苏州大学徐世清教授的开场白颇为耐人寻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的超市利用中国丝绸搞促销。由于价格低廉,厂家只能把丝绸越做越薄,做工越做越糙。这对中国丝绸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导致丝绸消费迅速滑落。
1998年国际丝绸协会理事长到苏州大学参观时提出一个观点,中国丝绸应该走压缩规模、提高质量的精品路线。当时徐世清还不太理解,如果中国的生产规模压缩了,其他国家比如印度、巴西搞廉价促销,我们不是反被打败了吗?然而,这几年来他慢慢有了新的感悟。我们过去蚕丝制造工业上老是竞争不过意大利、法国、日本,因为对方印染技术、加工技术好。我们怎么找到自己的优势?最快的方法就是创造新品。比如,我们有细纤度的丝可以用做手术缝纫线,还有粗纤度的丝做西装材料、床罩等。
用蚕丝制作化妆品也是一种应用。上世纪80年代,无锡生产的丝素膏在撒切尔夫人来华访问时,曾作为国礼送给她。现在蚕丝化妆品已经很丰富,比如把丝素或丝胶变成液体,添到化妆品中或用来做粉饼。蚕丝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受紫外线照射后会老化,把它涂在皮肤表面,它会以损伤自己来抵抗紫外线。
然而,无论化妆品开发得多么完善,消费数量毕竟有限,对整个行业没有很大作用。”徐世清沉吟片刻说,“要从整体上提高行业地位,必须从两端开始。一是养蚕品种要有真正的大的创新,二是工业上生产的产品要有大的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徐世清致力于天然彩色蚕茧的研究。2000年,他作为一个日本项目的首席顾问和技术总指挥,援助柬埔寨,开发天然彩色蚕茧。“做彩色茧不像彩色羊毛那么难,因为自然界只有白色和黑色羊毛,所以彩色羊毛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徐世清介绍,“而家蚕的突变系统保存得很完整,我们研究室里就保存有红黄绿棕色的蚕茧。”,现实的难题是这些五颜六色的突变品种,普遍产量不高,丝质不均匀。徐世清带领课题组在柬埔寨先后收集到了100多个彩茧原始品系,从中筛选出一个颜色非常均匀的品种。经过三年的基因重组,精心选育,终于培育出了黄色茧的家蚕品种,该品种已被柬埔寨农业部和工业部应用。
此后,苏州大学的培育品种又增加了肉色、绿色和红色,取得了家蚕天然彩茧研究和开发的突破性进展,养彩茧的农户平均增收可达40%。彩色蚕丝出口到日本每条可卖400美元。
科学上更加激动人心的发现在于家蚕基因组的破译。世界茧丝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产量和质量的最近两次大的飞跃,分别是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杂交种推广,以及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三次品种更新。在此后20年间,虽然各国蚕业研究者竭尽全力,但传统的家蚕育种和相关技术的进步,已经处于平台期,大家都无法实现新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谁先在家蚕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谁就能打破当前茧丝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成为世界蚕业科技强国。
2003年,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成功绘制出家蚕基因框架图,并在《科学》上发表,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在《科学》杂志发表家蚕研究论文零的突破,也是世界昆虫学界的大事。
在此基础上,2006年1月2日,该实验室研制成功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这是中国在家蚕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进展。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项目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说,中国家蚕基因组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使世界茧丝业产生历史性飞跃,使人看到了传统的蚕丝绸业的根本性改造的曙光。
当代高新技术的确在为延续蚕丝业的辉煌,或者说为了焕发蚕丝业的第二青春而不懈努力着,但高新技术介人的目的并不限于这一点,它的思维要开阔得多。所以,当代高新技术的着重点并没放在如何提升蚕丝业上,而是着眼于如何利用蚕和蚕丝业的成果来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地,甚至支撑起更具时代精神的全新产业。
在徐世清看来,丝绸更多的影响在于它的文化内涵。他举例说,以前把茶叶归在种植业,和蔬菜水果比,结果茶叶竞争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改变思路,主打茶文化品牌,作为文化产业,以经营茶艺、茶文化带动消费,现在茶学的生命力已得到很大恢复。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而如果从文化上说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有四大文化产品即京剧、茶艺、丝绸文化和瓷文化。”他说,“丝绸最大的、永远不可替代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品位,它的文化含义。”他还记得,1996年有一个日本学者带着一个美国朋友和一个德国朋友来中国,希望徐世清带他们到甘肃古丝绸之路旅游。美国人的一句话让徐世清记忆犹新:在丝绸之路上找到一个瓦片,也比美国的历史长。
这几年,苏州建了很多豪华宾馆,但外国人喜欢住的都是那些老房子改造而成的,即使条件差一点,规模小一点。此外,苏州众多民间博物馆的兴起,收藏的兴起等,都让徐世清感觉到,到了该挖掘丝绸文化内涵的时候了。
苏州的“一丝厂”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家苏州市最大的丝厂,以前做传统的丝绸生产,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被一家日本公司兼并了。后来该厂与意大利公司合股,搞了旅游基地。现在,一丝厂作为到苏州旅游的外国人的必选景点,恢复了勃勃生机。它不仅展示从缎丝到纺织的丝绸生产过程,还专门经营有关丝绸的旅游产品,越来越与国际时尚接轨,产品慢慢形成风格,更多体现出文化、民族的内涵。
有国外媒体指出“如果本土丝绸品牌要想掌握文化的实质,就必须从丝绸堆里抬起头来,请社会学家、设计师、文化人类学家、工程师、作家,诗人、心理学家等等一起来研究。不是来研究丝绸本身,而是来研究丝绸的终端消费者如何使用丝绸。”
建筑家居设计师梁建国的看法似乎很有代表性。在他看来,从技术上讲,中国丝绸固然存在种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染色“中国丝绸大量采用单色、自然色,就像中国音乐一样,没有和声。”应用到家居设计中,这样的丝绸“不贵气”。另外,从彩度、明度上,中国丝绸也不够好。但是他认为,生产水平差只是个表面的现象,时代决定了丝绸生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