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重庆市蚕丝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重庆市蚕丝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来源:重庆茧丝绸协会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8-12   |  阅读次数:674次

一、重庆蚕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重庆是全国主要蚕茧生产省市之一,全市共有33个区县栽桑养蚕,主要分布在渝西、库区、渝东南三大蚕业带,养蚕农户38万户,投产桑树87万亩,年生产蚕茧约2.5万吨,蚕农总收入4亿元左右,其中售茧收入3.5亿元,资源综合利用收入0.5亿元左右。

近年来,重庆蚕业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一是蚕丝资源利用率极低。资料显示,每亩桑园所产生的干物质成分,桑枝条占64%、蚕沙22%、蚕蛹3%、蚕丝3%、其它8%。因此,传统单一的以收获蚕丝为目的的蚕丝业, 其资源的利用率仅3%,桑枝条、蚕沙、蚕蛹资源都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利用率极低。

二是蚕桑的亩桑经济效益不高。近3年,全市蚕桑亩桑经济效益不到1500元,与江苏、浙江、广西2500-3000元左右相比,差距明显。

三是蚕桑比较效益不断下降。据市物价局的统计资料显示,1999-2001年,三年平均每亩蚕桑的价值是油菜的6.4倍,生猪的2.2倍,烤烟的1.7倍;而2008年,每亩蚕桑的价值只有油菜的1.6倍,生猪的0.6倍,烤烟的0.8倍,蚕业生产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其比较效益已不及生猪和烤烟,不少蚕农已丧失栽桑养蚕积极性。

四是售茧收入未成为蚕农的主要经济来源。养蚕零星分散,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是我市蚕桑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全市蚕农户均有桑园2.29亩,户均养蚕1.82张,户均售茧收入1000元左右,大部分蚕农养蚕收入占家庭收入中的比例不足10%,纯粹作为一种副业,随时可以放弃,加大投入和扩大规模的积极性不高。

五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紧缺。全市有农业人口1600万人,其中劳动力约840万人,劳动力中有780万左右外出打工,在家的劳动力60万人左右。蚕桑生产劳动力严重缺乏,从事蚕业生产的是“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永川区金龙镇燃灯村总户数1102户,外出打工1080人均为18-50岁。其中养蚕户数250户,人数720人:5060岁的占65%4050岁的占30%3040岁的占5%;妇女占61%,男劳力占39%

面对以上困难和问题,作为主管茧丝绸的重庆市外经贸委从三方面着手稳定蚕桑生产,确保蚕农增收,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政策引导,组织实施“东桑西移”、“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在全国率先实行桑蚕保险试点资助等,提高养蚕的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减少养蚕农户的后顾之忧;二是抓蚕桑品种的改良、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蚕茧的单产和质量,提高效益;三是开展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示范推广工作,挖掘潜力,提高亩桑效益。本文重点调研了重庆市在蚕丝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

二、重庆蚕丝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重庆市在蚕丝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形成了以下几种较成熟的模式:

(一)桑园套种模式

重庆冬季气候温暖,冬季可在中干桑园中种植榨菜、洋芋、蔬菜、豆类和畜禽饲料,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平均每亩桑园可提高产值1000元左右。目前全市有近30万亩桑园进行了间作,占全市的33%左右。其中涪陵区6.8万亩桑树近75%以上的桑园间作有榨菜,1亩桑园可生产榨菜头约2000公斤,按0.5/公斤计算,亩桑可收入1000元。2008年云阳县农民高德辉承包密植桑园35亩,在桑园中试种了生姜20亩,生产子姜7000多公斤,收入22000多元,秋季在桑园里面间种了白萝卜26亩,生产了白萝卜26000多公斤,收入25000多元。

永川区、石柱县等地蚕农在桑园内间作牧草饲养兔子,从9月到翌年4月可在桑园种黑麦草,播种45天后即可开始割草,以后每2030天割一次;在近半年的“冬闲期”里,鲜草亩产量高达7000公斤左右,可养兔 60只,增加收入1200元。目前石柱县已达到年产兔子10万只,销售额达300万元的规模。

(二)桑园饲养家禽模式

重庆市川投丝绸有限公司在荣昌县租赁土地2000多亩,开发桑园养殖土鸡土鸭项目,目前已开发桑园120余亩。每10亩搭建养鸡大棚1个,养鸡3500只,桑园放养90天左右就出栏,每年可放养2季,每公斤活鸡批发价格约12元,每只鸡可以获利6元,每亩桑园养鸡纯收益可达到4000元。桑园鸡肉质鲜嫩,产品供不应求,该公司正在以提供鸡苗、防疫技术服务、包销产品的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饲养桑园鸡。

梁平县养蚕户以土地流转方式承包8-10亩成片桑园放养桑园鸡,每亩桑园可放养60只,饲养周期约150天,每公斤活鸡售价约18元,每只鸡可获利16元,每年放养2次。每亩桑园养蚕纯收益约1500元,养鸡纯收入2000元,每亩桑园每年产值超过5000元,纯收入达到3500元,养蚕户全年纯收入约3万元。2008年采用这种模式的农户有10多户,2009年将发展到近百户。

(三)蚕沙沼气、养鱼模式

永川区通过政府补贴方式帮助蚕农修建沼气池,利用蚕沙生产沼气,改善了养蚕环境,保证了蚕种的安全。利用蚕沙和养蚕剩余的残叶在稻田中饲养龙虾,一张蚕宝宝产出的蚕沙和废桑叶可供一亩水田饲养小龙虾食用,每年每亩水田可养殖小龙虾400公斤,市场批发价格约10-12/公斤,亩收入4000元,且水稻不用施用化肥,产量还有所增加。

(四)桑枝食用菌模式

重庆冬季气候温暖、潮湿,每年10月到翌年4月蚕区的劳力、蚕房等都处于闲置状态,而这段时间正好是平菇、香菇、木耳等多种食用菌的最适宜出菇季节。利用冬季闲置的蚕房、劳力和废弃的桑枝条、蚕沙生产食用菌,重庆市中干桑园每亩可夏伐桑枝条1200公斤,生产食用菌包700袋,每袋食用菌产值达到4-6元,每亩桑枝条种菇产值可达到3000元以上,废菌糠可以作为有机肥用于桑园施肥,形成“桑叶养蚕、桑枝种菌、菌糠肥桑”的循环模式。永川区宝峰镇蚕农谢家安,全家4人,有2个劳力,2008年依靠养蚕和种植桑枝食用菌,年收入达到29000元,取得了人平收入7250元的好效益。

(五)桑-果-游的模式

建立桑基鱼塘,种植一定规模果桑,吸引游客采收、购买鲜果,品尝鲜榨桑椹汁,无法鲜食的桑葚还可以泡制桑果酒。这种模式可以获利非常好的收益。万州区甘宁蚕种场从2003年开始引种果桑,已建果桑示范园50亩,桑叶用于养桑,桑果用于鲜销或加工生产桑果酒,鲜果已进入万州城区超市销售。每亩可产桑果800公斤,市场批发价每公斤12元,如果管护良好,亩桑效益可达8000元。该场2009年采摘鲜果13000公斤,收入16万元。同时利用当地青龙瀑瀑布的旅游景点推出采果活动,让市民走进生态桑园,体验采摘桑果,品尝桑果、享受生活、回归自然的乐趣,初步形成了桑-果-游的模式。

三、重庆推广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经验

(一)政策引导,项目带

20072008年茧丝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重庆市茧丝办就如何振兴重庆丝绸产业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宣传工作,目前蚕业管理部门、科研单位、企业、甚至许多蚕农都认识到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是当前增加每亩桑园产值,提高蚕业生产效益,实现蚕农增收、企业增效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对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具有很高的积极性。2009年重庆市外经贸委挤出100多万元专项资金,开展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的研发、示范推广工作。相关示范区县也配套100万资金重点进行支持。重庆市科委即将启动的1000万蚕桑重大科技专项也将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的研发和推广列为项目主要内容之一进行重点支持。

(二)企业为主,样板示范

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产品多,商品少,不能形成产业化。在当前情况下,依靠政府的大量资金来建立、扶持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一类的小型企业是不现实的。重庆市在蚕丝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首先明确以企业为主体,运用市场机制来组织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化生产,涌现出了几个成功地以蚕丝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专业户。荣昌县引进川投丝绸有限公司投资,利用仁义镇万亩蚕桑基地,采取“公司+农户”运作模式,引导当地农户在蚕桑基地养殖桑园鸡,公司负责提供鸡苗、防疫、回收工作,目前生产规模已达到20万余只。潼南县明宇绢纺有限公司在太安镇购地100亩,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3900平方米标准化实用菌培育厂房,利用桑枝作为培育基,培育玉皇菇、杏孢菇、秀针菇等高级食用菌类。2008年试生产各类菇约1000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该公司还流转农民的土地8640亩,建设密植桑园,再请当地农民打工。潼南县太安镇土地出租的300多农民,全年人均收入达8000,是原来收入的近10倍。同时,按照0.35/公斤的价格向蚕农收购鲜桑枝2万吨,使周边蚕农增收700万元。云阳县的重庆市峻西实业有限公司返租农民土地2100亩,每亩租金500元,再免费将桑园提供给蚕农养蚕、桑园间作生姜,养桑园鸡。蚕农就有了销售鲜茧、生姜、桑园鸡、土地出租等三份收入来源,平均每亩桑园效益达4500元,平均受益农户2800户,是单纯养蚕收入的2-3倍。

以小型企业、专业户为主体建立的蚕丝资源综合利用体系,都具有其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其市场优势、成本优势也较突出,可以成为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的主力军。

(三)锁定重点,蚕农增收为主

利用桑叶、桑椹、蚕沙、蚕蛾,目前已开发出来的产品有很多,但许多产品由于市场容量小或与同质性产品相比成本较高等原因,不能商品化或大规模生产。重庆市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结合地方特点,重点发展桑园鸡、桑枝食用菌、蚕沙沼气,积极推广桑园间作套种模式。这类模式一是能大量消耗蚕桑资源,使广大蚕农受益,有利于蚕农增收,二是开发出来的产品市场容量大,商品化程度高,可以大规模推广。三是投资规模可大可小,生产过程不复杂,小型企业和个体户都可以组织生产。

四、重庆蚕丝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重庆蚕丝资源综合利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重庆市蚕丝资源综合利用亮点突出,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这些示范点主要是由各级政府部门扶持起来的企业和专业户,除涪陵桑园种植榨菜模式外,在其他区县或其他综合利用模式覆盖率不高,绝大部分蚕农并没有从中受益。要真正解决千家万户蚕农在生产过程中的桑枝条、蚕沙、过剩桑叶、桑园土地间作套种问题,提高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覆盖率,实现广大蚕农增收的目标,还有大量的研究、总结、推广工作需要去做,这也是目前重庆市稳定蚕业生产规模的最有效措施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重庆蚕丝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有待拓展,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重庆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目前仅限于种植、养殖领域,提高桑园土地使用效率方面,在过剩桑叶、蚕蛹、桑果的深加工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发挥重庆高校及研究院所的科研资源优势,加强对蚕丝资源综合利用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积极引进深加工企业进行相关成果的转化是及待解决的问题。

(三)重庆蚕丝资源综合利用各种模式有待总结、完善

如何将专业户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是重庆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的核心问题之一。蚕丝资源综合利用模式有的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的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让大部分蚕农能够开展蚕丝资源综合利用是我们的目标,但让大部分蚕农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寻找适合本地实施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的最佳模式;需要总结、解决蚕丝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技术标准或操作规程;需要研究如何以最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将科技人员、广大蚕农、专业户组织起来,进行分工协作,形成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产业链。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