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丝绸企业实现产销逆市增长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4-30
| 阅读次数:760次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茧丝出现价格水平过低的现象。据海关统计,今年1-2月蚕丝类商品出口3333吨,金额7434万美元,平均单价22.3美元/公斤,同比分别下降22.67%、23.2%和0.68%,出口额占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的16.23%。
虽然蚕丝价格有所下滑,但重庆宏美达欣兴实业(集团)公司的出口却保持了逆市增长,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100万元,完成出口101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今年一季度产销形势也很喜人。
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重庆宏美达欣兴实业(集团)公司的产品出口何以能够实现逆市增长?日前,该公司董事长王晓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金融危机,坚定信心,勤练内功,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实现逆市增长的重要因素。
丝绸市场前景可期
重庆宏美达欣兴实业(集团)公司是一家集丝绸产品生产、加工、出口贸易为一体的集团公司,现有员工500多人,拥有自己的蚕桑基地、丝织品生产厂,实现了基地、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经营发展模式。
丝绸是外向型产业,产业链长、工序复杂,既跨越动、植物两个领域,也涉及农工贸三方利益。尤其是对其产业链的源头––植桑、制种和养蚕,桑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蚕种是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对它们的调整远远滞后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
丝绸行业的起起落落有其难以避免的客观原因,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经常交替出现,使人感到这个行业多也多不得,少也少不了,似乎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但是,蚕丝价格的波动并不意味着实际需求的减少。据了解,在国际市场,欧洲、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继续保持着稳定的丝绸消费量,印度后来居上,已成为我国丝和绸缎的主要出口市场,并且随着该国经济的发展,丝绸的消费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在国内市场,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平均每人消费1米丝绸,就是13亿米,而目前我国丝绸的产量不足7亿米,内销市场的潜力也很大。据估算,目前内销市场消化蚕茧的量在30%以上,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丝绸行业的起起落落,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让宏美达公司意识到加强品牌建设是传统纺织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在公司的战略决策下,宏美达欣兴实业(集团)公司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加大自主品牌的出口。该公司立足现有加工制造能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扩能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专业化制造的竞争力,产品针对各种不同的市场,根据原料产品的设计特点和现状,有针对性地改进生产设备,在差异化、个性化上下工夫,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使宏美达系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定份额。
王晓辉认为,实现品牌扩张,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她告诉记者,重庆市外经委今年拟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出口品牌培育,帮助企业进行国际商标注册、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引进国外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开展品牌国际合作。为此,宏美达欣兴实业(集团)公司今年将围绕品牌建设、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品牌战略的调整和构建,开展有力度的海外推广活动,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企业走出去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加快实施转型升级
谈到丝绸行业的发展,王晓辉认为,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外向型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促进下,茧丝绸行业仍然面临的是一个机遇大于挑战的局面。她说,重庆宏美达欣兴实业(集团)公司在危机面前坚定信心,坚持不裁员、不减薪,勤练内功,狠抓产品质量,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积极走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竞争之路。一方面,加快技术设备改造,扩大产能,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蚕桑基地建设,改变种植模式,划定区域调整产业结构。在各重点乡镇进行一体化布局,使蚕桑基地、丝绸加工及出口贸易相互衔接,按照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的经营模式,为出口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王晓辉体会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丝绸行业的发展有赖于丝绸制造业的尽快转型升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她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是要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栽桑养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要大力扶持纺织工业,整合行业资源,促进工业反哺农业,使丝绸工业成为蚕桑产业的助推器,从而稳住重庆的蚕桑基地,保护蚕农利益,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三是取消将丝绸纺织业列为高危行业,宽松贷款政策,解决蚕丝绸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四是恢复出口全退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五是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促进蚕丝绸产业上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