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5500多元,四个月后就能收回33000多元。”提起放养柞蚕,梨树县石岭镇耿老村的蚕农张凤林喜上眉梢。在柞蚕业有一个专业术语“把”,指的是一个农民所能管理的柞蚕数量和场地面积。在自家的炕头上,张凤林算了一笔效益账:2008年他放养蚕一把春蚕一把秋蚕。春蚕是在4月49日-6月29日。投入3500元,收入18000元,纯收入15000元。秋蚕是在7月20日-9月20日。投入3000元收入21000元,纯收入18000元。此时正是农闲时间,春、秋两季2把柞蚕投入在5500元左右,春、秋4个月后纯收入可达33000多元。张凤林今年家还种了3垧玉米,还养鹿40头,年底一算账,三垧地才收了10000多元,养鹿收入3000多元,放养柞蚕成了张凤林家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我市养蚕收入超万元、超两万元的蚕农十分普遍,很多农民通过养蚕走上致富路。虽说中国人已有5000多年的养蚕历史,但我市养蚕的时间只有短短的50年,在我市不少农民的眼中,养蚕还是个新事物。我市农民养殖的蚕并不是人们熟知的桑蚕而是柞蚕,同桑蚕比起来,柞蚕丝纤维短,韧性好,透气性好,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柞蚕丝制品在国际国内纤维消费市场上十分被看好。
我市将进一步进行柞蚕的综合利用,柞蚕蛹栽培踊虫草、柞蚕系列生物新产品等可展示出光明的开发前景,此外,推进柞蚕丝绸工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也是我市开发柞蚕深加工的方向。由于我市气候条件适宜柞蚕生产,东部山区柞林资源丰富,是全国生态环境优良的柞蚕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近几年,全国柞蚕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形成。由于养蚕都在东部半山区,当地农民致富门路少,放养柞蚕可成为这些地区农民的主要致富渠道,近几年来,我市的柞蚕生产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对于我市蚕农来说,更习惯把“养蚕”称为“放蚕”,一字之差折射出柞蚕特有的生产方式:野外放养省人力,但同时也引发了林蚕矛盾。有着30多年放养柞蚕“生涯”的张凤林介绍说,放养一把蚕,一般需要5公顷的柞树林。根据生长周期,蚕农们通常把柞蚕分为四龄,各个龄期的天数又不尽相同,其中柞蚕在小蚕期(7到20天)以吃当年新生的柞树嫩叶为主,这就需要对柞树林进行矮化处理,即将柞树由中部锯断,也就是常说的中刈放拐,通过这种方法让保留的树木“憋”出新芽,然后在新芽上放养柞蚕。张凤林还特意告诉我们,大蚕期的柞蚕(20到30天)就不用吃嫩叶了,能在7年以下树龄的柞树上放养,所以蚕场实行轮伐,每年只轮伐1垧柞树林用于饲养幼虫。柞树作为世界性的水土保持优势树种,具有突出的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特点。当前的柞蚕生产方式特别是根刈放养,对柞树林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搞中刈放拐就没有任何影响了。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