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春风吹绿桑万顷
 

春风吹绿桑万顷

来源:《太行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3-24   |  阅读次数:689次

阳城的春天总是要来得早一些。

今年以来,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阳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机关干部和蚕桑中心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讲惠农政策,传授最新技术,大力巩固蚕桑业发展的基础,奏响了阳城蚕桑产业科学发展的新乐章。

真情传递暖流

2月中旬的一天,阳城县委书记刘爱军来到寺头乡,实地了解当前蚕桑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去年晚秋蚕每张蚕种产茧40—45公斤,而茧价却是每公斤1012元,抛去蚕种款和养蚕成本,蚕农几乎没有收入。”“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粮食确实给予了直补,农民得到了实惠,但我们栽桑补助却很少。茧价高时还能挣些钱,现在这样的情况养蚕就没什么收益……”在仔细了解蚕农遇到的困难后,刘爱军指出,县委县政府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就是要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安全,蚕桑业一定要巩固基础狠抓管理,尽快提高蚕桑生产各个环节的扶持补助标准。县长冯志亮也召集次营、东冶等乡镇的蚕农代表进行座谈,就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阳城蚕桑产业科学发展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各级各有关部门也纷纷加大扶持力度,芹池镇给蚕农兑现了承诺的80余万元各项扶持补助资金,并公布了今年的扶持标准;次营镇、东冶镇、寺头乡、董封乡等乡镇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开展蚕桑生产大走访及送温暖行动,并出台相关的扶持补助办法;县蚕桑中心组织党员干部及技术人员分赴芹池、町店、驾岭等乡镇,看望贫困户50余户,为县委、县政府收集关于蚕桑产业发展的合理化意见、建议150多条。

行动诠释爱心

316日,阳城县启动了抓蚕桑、见实效的“爱心行动”。县蚕桑中心提出,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蚕户”等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努力增加科技含量,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蚕农,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搞好优质服务,积极开展民情调查,向蚕农宣讲优惠政策,大力提升“阳城蚕茧”的品牌优势。

阳城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年继续对发展蚕桑产业给予补助。每栋小蚕共育棚直补300元,大蚕活动棚每栋直补300元,方格蔟每片直补0.6元,对每亩桑园和每养一张蚕捆绑直补100200元,新建桑园每亩补助200元,今年对蚕桑产业的优惠性扶持资金预计将超出1000万元。

据统计,自2月中旬以来,阳城县蚕桑中心及各乡镇党员干部共走访蚕农近2000户,召开各种技术培训、座谈工作会1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上万份,用行动诠释了对蚕农的关爱。

发展以民为本

2008年,阳城县采取“政策扶持,科技推动、园区带动、服务促动”的措施,使蚕桑产业在市场的低潮中保持了稳步、健康、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实现了五个跨越:一是桑园总量实现新跨越。全年栽桑7000多亩,目前,全县桑园面积达到8.5万亩,是2002年的1.57倍。二是发种实现新跨越。全年发种72126张,比上年增发1938张,是2002年的1.8倍,再创历史新高。三是蚕茧总产量实现新跨越。蚕茧总产量达到360万公斤,是2002年的2.2倍。四是蚕茧总收入实现新跨越。蚕茧总收入达到7116万元,是2002年的4.4倍。五是新技术推广实现新跨越。全年推广小蚕共育棚1062栋,推广方格蔟1111171片,均创历史最高,广大群众发展蚕桑业的积极性空气高涨。

但是,今年初春的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面对严峻形势,阳城县按照省市政府的部署,果断决策,组织县直机关干部职工“放下家中事,停住手中活”,积极奔赴抗旱第一线。各乡镇也抽调机关工作人员奔赴各村,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有效水资源,扩大桑园灌溉面积,短短数天,全县开动各类水利设施345台(套),浇灌桑园面积4万多亩,有效缓解了桑园旱情。蚕桑中心技术人员分片巡回服务,指导蚕农开展春季管桑、护桑大行动,为今年蚕桑生产再夺丰收打下了基础。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发展以民为本,一切为了人民。阳城县广大干部群众在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蚕桑大危机中,更加清晰地触摸到了科学发展的真谛。

一年之计在于春。桑海绿叶,春天真的来了……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